医患无交流看病,你接受吗?”

近日,一篇关于在青医附院看病的经历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据报道,这位病人在上午九点半挂的主任专家号,全程基本没有多少交流,直接被医生安排进行各项检查。在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看数据做诊断、开处方。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与病人没有多少对话,仿佛他们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通过机器和数据进行的。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事实上,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生采用这种“无交流”的看病方式,只要患者看病,动辄就是这样或那样的检查,过度依赖医疗设备数据,却降低了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和如何提高医生医术诊断的意识。这种现象虽然反映了医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但也引发了患者的一些担忧。

对此,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无交流”看病方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医学不仅仅是科学,也是人文。病人与医生之间的交流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信任的建立。医生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和生活习惯,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病人也能从医生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另外,“无交流”的看病方式不能更好的建立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有些病人可能因为缺乏医学知识,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症状,或者因为紧张、害怕等原因,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而医生也无法通过询问观察病人病因、病况,以及病情的可能发展。这样的看病过程就像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虽然精确,但缺乏人情味,也容易使诊断缺少全面性。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现代医疗环境中“无交流”看病方式的合理性。在面对大量病人和有限的时间时,这种看病方式确实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病人的等待时间。而且,对于一些必须依靠医疗设备和数据分析的疾病,如一些复杂的内科疾病和癌症等,“无交流”看病方式可以快而准确地判断病情。但如果多一些医患之间的询问、交流,对病情的诊断更进一步的准确、全面岂不是更好?!

总的来说,现代医疗环境中的“无交流”看病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在合理使用医疗技术设备的同时,也要重视医患之间交流在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倡导的是一种“有交流”的看病方式,即医生在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进行诊断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发挥现代医疗设备技术的优势,提高诊断准确、全面性,又能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人文关怀

温暖和提高医疗效果。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183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