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小先生》里的我的童年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  『薇泩铃单月征文 』  第五期 【童年】


最近读了庞余亮先生的散文《小先生》,感触颇多。

首先就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文笔简洁清新,描写细腻鲜活,不用华丽的词藻去粉饰,就能生动鲜活地描绘出孩子们灵动的生命。

作者的用语并不华丽,读来却很优美,仿佛在品尝珍馐美味,营养丰富却不肥腻。是我学习的楷模。

其实说感触颇多似乎并不贴切,说产生了很多共鸣应该更准确一些。

作者是以教师的身份,从教师的视角去记述了乡村教师在条件贫瘠的农村环境下兢兢业业的工作,希望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爱“吃字”的学生。

又从教师的视角描写了乡村孩子们的童真和顽皮,自卑和骄傲,勤劳和懒惰。

为什么说我拜读了这本书后,产生了很多共鸣呢?因为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书中常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关于学校

我的读书环境还不如庞先生所描写的环境好,我们那里没有学校。准确的说是没有一个独立的专门用来教学的地方。我们的学校是在老师家的外屋地,因此,也就无所谓教师办公室了。

所以,我想小时候的我大抵是会羡慕作品里的孩子们的。

关于“先生”

“小先生”是一个有“硬本子”的教师,而我小学时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有“硬本子”的,他们都是和“老先生”们一样,是民办教师。

我们那里,当时是刚刚开发的山区,落后的不止于经济,教育也是处于萌芽状态。我们称呼教师就是最直白的:老师,而非先生。相比较而言,似乎缺少了那份敬重,也恰恰体现出村民们对教育并不那么重视。

教过我的先生前后共有三位,他们中一位是小学毕业,另两位是初中没有正式毕业。而他们已经是我们那里最有文化的人了。

做了教师,就如同戴上了孙悟空的紧箍咒,有一种神圣的禁锢。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我们的老师也如“小先生”们一样,兢兢业业地教学。记得有位年岁大一些的老师,他是个急脾气的人,教给学生的东西,希望孩子们一下就能全部学会。

好巧不巧,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老实巴交的,一天也讲不了几句话。更不见他和别人打闹。老师讲课时,他也听得很认真。

按照常理,这样的学生基本不会惹怒老师的。可是,就在老师教我们读拼音“le”时,事情出现了转折,他把老师气得七窍生烟。

因为,他总是把“le”读成ne和le的混合音,老师特意单独教他发“le”音,好多遍,他很努力却还是不能读出准确的音调来。

老师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到极限了,他暴怒了,突然用右手拎着那个男孩的左耳,把他拉到刷了黑墨水的木板前面,读错一次,就拉着他的耳朵,把脸往黑板上撞一次,大约六七次之后,那个男孩子的鼻子就哗哗地流出了血。直至现在,那个场面在我脑海里依然鲜活。

当时的我是非常害怕的,总是小心翼翼,怕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下一个流鼻血的人。

其实,那个男孩子就是大舌头,是生理问题,而非故意为之。我现在也不理解,为什么会那样,那个老师难道不知道世界上有“大舌头”吗?

如果当时教拼音的那个老师是“小先生”,我想不论如何,那个男孩子都不会流鼻血,我也不必每天小心翼翼地上学了。因为,“小先生”不仅教学生知识,他还是爱学生的。

他爱学生们卷了边的作业本,他爱那个穿着长了眼睛的布鞋的孩子,他爱那个能跑的兔子,他爱那个擅长爬树的猴子,他还爱那个黑夜里讲鬼故事的熊孩子。

他为了维护那个打着手势的“哑巴”的尊严,和同事吵架;他为了教那个小天才煞费苦心。他爱勤奋好学的孩子,他也爱调皮捣蛋的孩子。他爱所有的孩子,他爱孩子们的所有。

我的老师们更像那些老先生吧。感恩他们五年的精心培养。

关于孩子们

作品里的孩子们是幸福的,欢乐的,我仿佛就在其中。

我们下课时,也会跳大绳、跳皮筋、踢毽子,折纸飞机、用粉笔画长着三根头发的小人和五个花瓣的花朵,

我们的教室里的房梁上就有一个燕子窝,燕子窝恰好就在第一排学生的头上,老师在燕子窝下面吊了一块木板,防止燕子把屎拉在学生的桌子上。

可是,燕子并不总是在窝边排便的,它们有的时候飞着飞着就……,所以,我们那一个教室里的孩子们几乎都是接过燕子屎的,只是接到的位置不同罢了。

淘气的孩子有的拿了碎了的小块镜片,有的用铁皮铅笔盒反射阳光到任何他们想照到的地方,只是没有照过老师,因为他知道那后果不是他能承受得了的。

不止一个孩子的鞋上长着眼睛,有的还长了血盆大口,走路时一张一合,仿佛在怒吼,又仿佛在大口大口地吞着路上的灰土。

我们同年级也有一个流着黄鼻涕的男孩子,孩子们给他起的外号就叫鼻涕虫。秃噜秃噜的吸鼻涕声总是伴随着他,他似乎不会擤鼻涕,实在秃噜不回去时,就用袖子去抹,袖子上的黑亮一层又一层。

我们班没有人愿意和他坐一桌儿,奈何我们的课桌是用长条木板钉的,凳子也是用长条木板钉的,都是四五个人挤着坐的。因此,总是会有人和他挨着,挨着的人都会很嫌弃地离他尽可能的远点儿。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一直拘谨着身子,瑟缩地坐着。

我们这些孩子也和作品里的孩子们一样,除了上学之外,还要帮助家里干活。不分男孩还是女孩,也不分活计的种类,如同万能工,什么都能干。去田里干农活,去野地里割猪草,去草多的地方放牛,在家里踩着板凳做饭,这些在孩子们的眼里都不是难事。我们这些孩子们的童年也是幸福的,欢乐的。

读《小先生》,就好像在读我自己的童年岁月,身心雀跃,每个细胞都在记忆里奔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感谢庞先生在《小先生》里串起了一串串闪着生命亮色的珍珠,那是茅盾文学奖最荣耀的光辉吧。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224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