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实”——《活在课堂里》今日有感

叶澜先生用五个“实”字,诠释了好课之“实”的理想标准。

一是扎实。

扎实本以为是基础扎实,如果是语文就是实实在在教语文,生字词,炼字析句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但是叶澜先生定义,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是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不一样的课。而这不一样,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叠加,还体现在获得了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甚至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

从这个方面来看,自己对理想课堂的理解都是有问题的。我对理想课堂的定义是老师和学生自由畅快地融入课堂。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认知的差异太大,难怪自己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二是充实。

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考虑的重点放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上: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学生在课堂里获得最多的收获,产生最大的成效。换个角度看,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不能顾此失彼。

这个层面基本上被忽略了,虽然也知道学生的独特性不能同等相待,但是真实的课堂是一对多,很难兼顾一对一,而语文作业又没有办法进行梯度显示,只能寄托于平时的写作进行一一指导,但是效果有限。

三是丰实。

丰实的课,是有生成的课。

这个可以用教学机智来代替,而能产生教学机智的原因在于眼中有学生。这一点在刚刚经历的课堂上深刻领悟。哎,想起来依然是痛哉!

四是平实。

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与之相对的是公开课。

最近刚领悟到为什么公开课的不自然,那是因为常态课太随意,如果我能够运用公开课标准的四分之一对待常态课,公开课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接下来就是每一节新课都以公开课标准相待,板书等设计全部齐全。

五是真实。

真实的课,是有缺憾的课。

这个其实不是很理解,常态课难道不就是真实的课?但是细想之下,应该是一种为师的态度吧。

反思不要留在公开课后,每一节课都要反思一下,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憾。针对缺憾寻找弥补方法,这样才是成长的路径吧。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五个角度,五个方面,看似不同,其实都是在说为师的态度。

要立足于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要立足于课堂,眼里有生,不能忽视学生的存在;要成长在平时,沉淀的过程就是拔节成长的过程;要眼里有光,坚信前路虽漫漫,摘星定有时。

这才是活在课堂的体现吧。忽然释然,能力不足,态度不够诚恳,失败是必然的。努力奋进吧。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29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