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群像|流浪的吉卜赛人

提起吉卜赛人,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那是一群到处流浪,四海为家的神秘民族。

敞篷马车、随处搭建的帐篷是他们流动的家;水晶球、扑克牌、熊、猴子、蛇是他们生活的道具;卖药、算命、占卜、行乞、表演、歌舞是他们的职业行当;他们高鼻深目、满目风尘,表情冷漠,随遇而安。吉卜赛女郎的形象则广为人知,她们能歌善舞、铜铃赤脚,美丽妖艳、狂野性感,身上被打上特有的标签和象征。在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聪明、美丽、仁爱、善良,不畏权势,热烈追求爱情的美丽天使——艾丝梅拉达,是深入人心的吉卜赛人艺术形象。但在更多的文艺作品中,吉卜赛人却被视为小偷、骗子、乞丐、拐卖人口的罪犯、不事产业的游荡者,是肮脏、卑污、低等、下流,不详和厄运的象征,是被讨嫌和驱逐的对象。

没有哪一个民族能被贴上这么多的标签,也遭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驱逐、侮辱、杀害。

是的,他们热情、奔放,洒脱不羁,天性酷爱自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终年流浪。不愿受任何管制,不愿受别人束缚,不愿忍受任何法律的管束。恪守着自己的传统和道德,遵依着自己的习俗与生活。外表热情似火,内里封闭保守。只与自己部族人员交往,只在自己的小范围小圈子中生存栖息。

正如吉卜赛人的格言所描写的那样:

时间是用来流浪的,

肉体是用来享乐的,

生命是用来遗忘的,

心灵是用来歌唱的。

一、两种起源说

吉卜赛人,又或译作吉普赛人。关于他们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们可能原居在今伊朗境内,公元十世纪,迫于战乱、饥荒和疫病,开始向外迁徙,逐渐遍布世界各洲;最新的另一种说法是:他们的祖先可能属于印度旁遮普一带的部落,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饥荒,开始离开印度向外迁徙。

他们辗转到达欧洲,14世纪时罗姆人已经到达巴尔干半岛,16世纪时已经遍布欧洲各地,包括今天的英格兰、瑞典等地。有部分人经地中海东岸到达北非,再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到20世纪下半叶,吉普赛人的踪迹已遍布北美和南美,并到达澳大利亚。

吉卜赛人迁徙图(网图侵删)

资料介绍,在不同的国家,对他们的称呼也不同: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同时也称他们为吉普赛人、吉坦人、金加利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波希米亚人的同时,还称他们茨冈人或希腊人,认为他们来自希腊;俄罗斯人则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

欧洲人误以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吉卜赛”是“埃及”的音变。但他们不喜欢被人称为吉卜赛人。1971年他们成立了世界罗姆人代表大会,决定自称“罗姆人”,并正式要求国际社会承认“罗姆人”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罗姆”的原意是“人”的意思。

二、特殊的生存方式

据资料介绍,吉卜赛人人不事生产,不事农桑。他们一向流浪于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和乐师为业。女性则多从事占卜、卖药、行乞、歌舞表演等行业,马戏团表演和娱乐场是他们经常的工作场地。

这个民族生性喜爱自由,不愿忍受任何束缚和约束,不受任何法律的管束。他们居无定所,自由迁徙,四海为家。因此,在很多国家的当局者眼里,他们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分子,不稳定因素。他们不从事生产,不产生价值,不能带来税收,不好管理,倏忽而来,倏忽而去。而且这个民族封闭自守,他们以部族和家庭为单位,不与外族外人交往,不与外族通婚,他们恪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事方式。据说,他们不需要审判和监狱,对他们而言,刑罚可以将一个人赐死,却不能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一个人如果被驱逐出部落,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几乎就等同于再无生存立锥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像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惨无人道的种族大屠杀,约有五十万罗姆人惨遭杀害。

目前,在全世界约有一千二百万罗姆人,其中大多数人居住在欧洲。

三、吉卜赛人的未来

吉普赛人作为一个天性喜欢流浪的民族,造就了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和生存方式。吉卜赛人与犹太人不太一样。历史上,犹太民族也经历的千年的流浪,无国无家,备受欺凌。但犹太人历史传承明确,宗教信仰古老坚定,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团结一心,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十分强大。他们忍受了迫害,熬过了苦难,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吉卜赛人自发流散各地,至今没能形成凸显的民族主流价值,主体的民族精英阶层,能被全世界一致认同的单一民族属性。而且他们最初起源是一个迷,迁徙流转也是一个迷,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上他们封闭保守的生存方式、行事习惯、爱好自由流浪的天性特质和基因,他们很多人尤其下一代不能定居,不能系统接受现代化教育,接受现代文明,因而导致群体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总体也都不高,至今还仍难免受到种种排挤和歧视。

吉卜赛人是一个特有的民族,仍有很多“迷”等待着人们破解,世界文学作品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立体多面的吉卜赛人群体画像,很值得爱好者比对研究。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348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