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三三:理,未必越辩越明

《传习录》一三三:理,未必越辩越明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王阳明继续通过书信与弟子顾东桥谈论“知行”的关系问题。

你来信道:“真正的知是能被称为行的,不能付诸行的不足以称之为知。此说是为了向学者强调要紧的学问要领才有的重要立论,是为了让学者们意识到务必躬身践行方可有成。如果真的把能够实行的才看作是真知,恐怕学者会专求存养本心,而忘记了对事物之理的追求,这样一定会有含混不通的地方,难道这会是圣学关于知行并进的真正法门吗?”

知到了真切笃实的程度,也就是行;行到了明觉精察的程度,也就是知。知和行的功夫原本就是不可分说的,只是为了后世学者分作两端有个下功夫的抓手,才逐渐被误解而丢失了知行的本意,为了纠偏之故才专门有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说法。“真正的知是能被称为行的,不能付诸行的不足以称之为知”,像你来信中提及的“知食乃食”等说法可以作为印证,前面也已经大略说过了。这虽然是因为拯救时弊才强调的说法,却也是知与行本来的面目,并非是我以一己之意充塞抑扬其间,勉强编排个说法以追求一时的功效。至于你说的“学者会专求存养本心,而忘记了对事物天理的追求”,这大概是失去本心者的一种表现。万物天理并不存在于吾心之外,在吾心之外探求万物天理,就是心中没有万物天理;遗漏万物天理而追求存养自己的本心,那么本心又是何物呢?心的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所以有孝亲之心就是有孝亲之理,没有孝亲之心,也不存在孝亲之理;有忠君之心就是有忠君之理,没有忠君之心,也就没有忠君之理。天理难道会在吾心之外存在吗?朱熹先生说“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他这样把心和理先分开解说再合而言之的做法,不免成了引发学者把心与理看作是两件事这一误会的开端。这是后世学者中之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病的缘由,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心即是理的道理才造成的。在心外寻求万物天理,这是告子“义外”说法的延续,孟子曾因此批判告子不懂得“义”。心是一个整体,以它对所有人的恻隐之心一面而言称之为“仁”,以它合乎事宜一面而言称之为“义”,以它条理清晰有序一面而言称之为“理”。不可到心外寻求仁、也不可到心外去寻求义,难道就独独可以到心外去寻求理吗?到心外去寻求理,这是知行之所以不能合一的缘由。在我的心中寻求理,这才是圣人之门知行合一的真意,你还有又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理,未必越辩越明。

如果,理真的能越辩越明的话,孔子不会升任为鲁国司寇后,马上便行使职权诛杀乱言惑众的少正卯。

孔子自己的信条是“述而不作”,他告诫弟子们“巧言令色,鲜矣仁”。骂那个爱睡觉的弟子时,先强调“听其言,观其行”的问题。老早,老人家便意识到“心即理”——理是人心的一种表现——是对人心在条理上体现为清晰有序时的状态描述。所以,理,不是靠嘴巴辩出来的。《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强调的“明辨”功夫,也不是嘴巴上的辩论功夫。孔子之后的战国时代,鼓唇弄舌之辈层出不穷,纵横家如鱼得水,诸子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没有辩出一个越来越清明的天下,反而把整个天下搞得乌央乌央、乱得不可开交。

重新回到王阳明和顾东桥反复谈及的“知行合一并进”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后,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精力都消耗在同弟子们掰扯这个道理上了。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道理好讲?

只要学者有“学为圣贤”的志向,便无法仅仅通过“知”或者仅仅通过“行”趋近圣贤,没有“知行合一”的深刻实践,哪里会有什么圣贤?张载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哪里是仅靠读读书、动动嘴皮子就能达成的?

之所以矫情地掰扯“知行”的先后问题,说到底,都是清谈惹的祸。只要不做实事、不求实功,扯什么还能不扯出点道理来?否则,世间便不会有“舌灿莲花”、“三寸不烂之舌”的说法了。

一句话,一旦落到“学为圣贤”的为学目的上,真正的“大道”常常是不辩自明的。理,未必越辩越明!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350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