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看懂经济指标,学会投资理财

李昊轩

上篇 看懂经济指标,学会投资理财

投资市场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市场,风险无处不在。

如果你对市场没有宏观的分析,没有看懂影响投资收益的因素有哪些,没有认识到赚钱的风险在哪里,那么你所投资的钱极有可能变成泡沫浮云。

读懂宏观经济的核心名词

“3G”——GDP、GNP、GNI,CPI、PPT

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实力的标尺

如今,在大量经济信息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多少,当年的GDP又突破了多少万亿元人民币。

那么,什么是GDP呢?

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经济学上的定义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物质财富的总额。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计量范围涵盖本国或本地辖区内国民经济的主体,包括所有企业或个人。也就是说,只要你在本辖区内投资设厂,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就算是本地区的GDP,而不管投资者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也不管投资者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其次,GDP统计必须是以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最终产品来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一般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进行销售。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他将GDP比作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

如果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如果没有GDP,我们就无法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也不能得出发达国家为什么富、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穷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至2011年我国GDP总量全面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关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引擎。

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觉得我们比日本人更富有吗?当然不是,因为这其中还涉及人均GDP、绿色GDP及其他几个概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是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的数值。这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绿色经济GDP,即“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也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这是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新 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GDP总量决定了一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大小。

人均GDP反映一国国民的富裕程度,绿色GDP则表明了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

核算GDP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核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

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例如,当我们投资企业的时候,购买了100万元固定资产,年折旧率是10%,每年就有10万元的折旧费;

第二块是劳动者报酬;

第三块是政府的净税收,也就是全国人民缴的税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

第四块是企业盈余,也就是企业家盈利的部分。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这三部分构成了GDP。

由此我们就得到一个清晰的计算公式: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公式中这个“净”字,表示出口减去进口。

宏观经济常常出现一个“净”字,例如,一国出口1200亿美元,进口1000亿美元,那么,出口多出的这200亿美元就记入该国的GDP。因此,不难理解我国政府为什么一直刺激出口,因为出口会增加我国的GDP。

GDP虽然说起来宏大而抽象,但它却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

比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争议时间最长的内容之一,就是我国究竟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还是以中等发达国家身份加入。

应该依据什么来判断呢?

就应该依据我国的人均GDP,因为2001年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属于发展中国家定义范围之内。

如果我国不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就没有相应的优惠条件,也没有5年时间的过渡期,并且还要承担与国家实力不相符合的国际义务。而争取到5年的过渡期,对处于转型中的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015年我国的人均GDP为8016美元,人均收入并不高,居民的幸福感主要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的。

因此,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把GDP的增长与老百姓的真实幸福感统一起来,可以增强经济竞争力,在增加产品与服务附加值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快了,GDP增长就多了,人均收入就上来了,整个国家就富强了。

GNP(国民生产总值):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GNP就是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举例说明: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日本的GDP。

这里的“国民”包括本国或本地区的公民,以及常住外国或其他地区但未加入外国籍的居民,其所获得的收入叫“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该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该被计入。

诸如目前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定居、生活或投资创业,只要他们还是中国国籍,他们的收入就要算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内。同理,很多外国公司在我国开设的分公司,其所创造的利润则不能计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不妨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某公司一年在本国的产值是1000亿美元,国外所有的分公司的净利润为2000亿美元,国内的外籍员工的工资是1亿美元。

那么,这个公司为国家创造的GDP就是1000亿美元。

而GNP既包括国土内和国土外的所有收入,所以这个公司为国家的GNP做的贡献=1000亿美元(在国内的收入)-1亿美元(外国员工拿走的工资)+

2000亿美元(来自国外的净利润)=2999亿美元。

也就是说该公司使GNP增加了2999亿美元。

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虽然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为计算口径不相同,二者反映的是国家经济的不同方面。

我们可以把GNP用数学公式来表述: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那么,了解一个国家的GNP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首先,GNP能比较真实地反应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当然比GDP要真实一些。国外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高,个人平均所得也越高。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但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

在一定程度上,国际竞争就是GNP竞争,GNP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真正要靠本国企业的支撑,最终还是要着重培养自己的民族品牌,打造强大的本土企业。

许多发达国家的GNP都大于GDP,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多,他们在国内和国外共同创造的总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则截然相反,因为缺少大型的跨国企业,无法创造海外利益,这些国家的GNP常常小于GDP的增长。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通用公布系统(GDDS)的要求,中国从2003年开始采用1993SNA的标准称谓,统计术语GNP改用GNI,两数据的统计口径基本一致。

GNI(国民总收入):“3G”新宠

1993年联合国将GNP改称为GNI。

GNI就是Gross National Income(国民总收入)的简称,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获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和财产收入等原始收入总额。

人均国民总收入是指国民总收入除以年均人口,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相等,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大致相当。

GNI可以理解为GN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减去对国外的要素支出。GNI增长率超过GNP增长率,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过了经济的名义增长。

GNI是个收入概念,GNP是个生产概念。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15年中国人均GNI为7880美元。

世界银行是按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

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以上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GNI低于1025美元的是低收入经济体,1026~4035美元的是中低收入经济体,4036~12475美元的是中高收入经济体,高于12476美元的是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小于1185美元的经济体可以享受IDA贷款(国际开发协会贷款)。

2013—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3%,远高于世界同期2.4%(世界银行数据)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

我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2013—2015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约为26%。

自2009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人均国民总收入大幅增加,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世界银行按图表集法统计,2012年人均GNI为5870美元,2013年达到6710美元,2014年达到7400美元,2015年增加到约7880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2010年我国实现了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到中等偏上水平的重大跨越,人均GNI相当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GNI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大幅缩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由2012年的56.5%提升到2014年的68.6%,缩小了12.1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4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我国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00位,前进了12位。

2012—2014年,我国人均GNI年均增速达到7.3%,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及高收入国家的增长水平。

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

我国有许多经济总量在全球数一数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GDP全球第二,出口全球第一,汽车全球销售第一,石油消费全球第二……但是,我国人多地广,经济发展不能光看总量,关键要看人均拥有量。

报告称即使以人均国民总收入来计算,中国也已经跻身中上等收入国家行业。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的预警器

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简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的计算公式如下: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CPI反映的是,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

例如,若2005年某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15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2015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以2005年为基期)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25%。

CPI上升,说明生活成本提高,消费者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例如,馒头从去年五毛钱一个上涨到现在一元钱一个,而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基本没有变甚至下降,这不叫通货膨胀,只能叫“馒头涨价”。只有在馒头涨价的同时,大米涨价、衣服涨价、房子涨价、水电费涨价……这才能叫通货膨胀。

现在,很多人都说:“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CPI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通货膨胀的代名词,但这个说法不够全面。

当CPI数值为正值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存在,但当CPI为负值的时候,则意味着整体物价的回落。

2015年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创出2014年8月以来新高,但同时公布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却同比下降5.9%,跌幅超出预期,创六年新低。

CPI与PPI差值达到7.9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大差值。

一个国家的CPI连续下跌,一般可以看成是经济持续放缓的一个标志。

中国现行CPI的前身是原来的“职工生活费用指数”。1

990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调查内容,开始编制全国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和零售价格总指数;1

994年,国家统计局取消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编写,开始统一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从2000年开始,价格指数的公布改为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主,也就是CPI,涉及的商品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500个市县、8.3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2016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2%;食品价格上涨7.6%,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价格上涨1.9%。1—3月,全国居民平均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4%。其中,城市下降0.4%,农村下降0.4%;食品价格下降1.8%,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6%,服务价格下降0.2%。

一方面CPI转正显然显示经济增长强劲,意味着就业机会多,可以有效减少人们就业难和失业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CPI高起也会更多地增加生活上的压力,在收入得不到相应的增长、收入水平赶不上物价增速的情况下,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会下降。

此外,CPI上升被普遍认为是通货膨胀的一个标志,紧跟在通胀预期后面的就是加息预期。

反之,CPI持续走低往往被认为是通货紧缩的标志,此时多为减息预期。

因此,在进行投资理财时,我们就不能不对CPI多做考虑。

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 J.Gordon)在1975年提出了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

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但是,在美国经济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大有人在。

至2013年,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

此外,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

PPI是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价格指数)的简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PPI是用来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物价状况,因而这项指数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的三个生产阶段的物价资讯。它是CPI之先声。

跟CPI一样,PPI也是预测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只不过PPI更倾向于反映在生产者这个环节上,其反映主要集中在通货膨胀转移至消费者这一环节之前,在一定意义上其预测通货膨胀比CPI更具前瞻性。

而CPI则更多地表现为商品的最终价格。

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流通领域的消费品。

PPI共调查八大类商品:①燃料、动力类;②有色金属类;③有色金属材料类;④化工原料类;⑤木材及纸浆类;⑥建材类:钢材、木材、水泥;⑦农副产品类;⑧纺织原料类。

“核心PPI”(Core PPI)指数,指将食物及能源去除后的生产价格指数,以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这是由于食物及能源价格一向受到季节及供需的影响,波动剧烈。

从我国国情来看,在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上面,CPI受PPI左右的情况比较多。

在工业品向生活用品的传导上面,CPI很多时候的表现不一定和PPI一致。很多时候,PPI上涨了,CPI受到的影响不一定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反之亦然。当然,如果CPI与PPI发生长时间背离的情况,也是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的。

理论上,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将反映至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因此,观察PPI的变动情形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物价的变化状况,所以这项指标受到市场重视。

PPI是测算价格变化的指标,该价格是制造商和批发商在生产的不同阶段为商品支付的价格。这里任何一点通货膨胀都可能最终被传递到零售业。

PPI并不仅仅是一个指数,而是代表着在生产的三个渐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一组价格指数,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其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对金融市场最有影响的因素是产成品的PPI,其代表着这些商品被运到批发商和零售商之前的最终状态。

在生产最后状态的价格常常由原材料和半成品过程中遇到的价格压力来决定。

这就是观察这三个过程都很重要的原因。

在宏观经济方面,如果PPI增速放缓,将会有效缓解CPI增速过快所产生的压力,从而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的预期,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放缓的可能性。当然PPI持续过高,说明经济可能出现了过热现象。

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01—2004年PPI特别活跃,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终端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主要源于上游产品价格的波动。

在2004年之后,由于居民对终端消费品的需求出现了显著变化,使下游商品价格带动上游产品价格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居民对住房、汽车消费品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同时某些食品(如大蒜、生姜)供给出现严重不足,使原有的供求平衡被打破,进而市场上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的奇特场景,最终使CPI快速上涨并拉动PPI迅速攀升。

2008年下半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各种商品价格回落,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CPI回落,最终PPI也在随后几个月回落下来。

通常,当CPI和PPI长期保持上升状态,一般就意味着经济建设增速加快,通货膨胀开始上升。如果两者上升速度过快,则势必会导致过度的通货膨胀,进而破坏经济建设。反之,如果两者同时下跌,则意味着经济建设增速减慢。如果两者急速下跌,又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40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