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2+3+4实践育人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以西安理工大学“寻乐声之美,扬文化之音”社会实践队为例
新时代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开展与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新形势下,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实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顺利落实的重要举措。
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拓展实践平台,优化育人路径,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是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辅导员,应积极思考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阻碍与问题,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实践育人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通过丰富实践内容、完善实践过程、创新实践模式,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助力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全面型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的命脉和根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育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推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一环。因此,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将中国传统文化有创造性、创新性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大学生传承发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一、基本情况:在现实困境中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各高校在积极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如何克服既有问题,开展学生感兴趣、易操作、有价值、有成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首先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的占有比例较低,且普遍存在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等问题,甚至部分高校在必修课程中并未设置相关课程。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具有专业性的特点,授课过程中大多凭借思政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开展教育,因此仅通过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零散性。
2.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难以发挥育人实效
高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而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相关的教育需要依托校园活动和具体实践进行教学,尽管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但校内无法为文化类教育内容提供“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教育条件。单一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难以发挥育人实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3.外来文化对于大学生主动接受传统文化学习不利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文化和多元的思潮不断涌现,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产生强烈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娱乐信息及潮流文化的衍生发展使大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的观念薄弱,缺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是导致传统文化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
(二)构建“1+2+3+4实践育人体系”
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围绕“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实践内涵。
西安理工大学“寻乐声之美,扬文化之音”社会实践队,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文修养,不断扩大视野、提高实践水平,利用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上好“大思政课”的同时,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将理论思政的“学思”与实践思政的“践悟”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主体性参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拓宽知识视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
“1+2+3+4实践育人体系”即“一个育人初心、两个育人目标、三方育人合力、四个育人空间”。致力于打造创新型实践策略,创新综合育人工作模式,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工作案例。
二、主要做法:“1+2+3+4实践育人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一个育人理念
“寻乐声之美,扬文化之音”社会实践队以“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为理念,将知与行相结合、学与思相融合,通过实践打通理工科大学生与艺术文化之间的交流壁垒,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擅长领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全过程“重体验、灵思辨、强探讨、敢践行”,以艺术文化知识科普为突破口、社会现状调研过程为抓手、分析研判文化传承现状难点和“症结”、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性,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实践,拓宽了文化铸魂育人广度,营造“艺理互融”的学术氛围。通过创新型实践育人理念,努力培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两个育人目标
立足新时代实践育人的背景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以“笃学敏行助力实践本领提升”和“修身立德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为两个主要育人目标。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体验与课堂知识学习,有效利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1.笃学敏行,助力实践本领提升:
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增长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本领,成长为敏思好学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青年。
2.修身立德,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
以社会实践选题和内容为抓手,使学生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广泛接触,为大学生创造接触新领域、新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提升新的实践本领。培养学生成长为具备专业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三项育人互融
“三项育人互融”,即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互融,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寻乐声之美,扬文化之音”社会实践队开展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于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具有重要价值,实践主题从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抓住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特点,借助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宣传中国传统音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
(四)四方育人合力
为实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开展具有专业性、针对性、沉浸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寻乐声之美,扬文化之音”社会实践队积极创造“四方育人合力”,即达成双方院校通力合作,加之社会(具有专业性教育特点的实践场地)、网络四方合力。一是,形成以学院为领导的实践育人小组,由带队教师及辅导员统筹实践资源、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双方院校开展实践活动的场地、时间、内容,推进各项活动的落实。二是主动打破理工科院校与专业艺术类院校的壁垒,实现参观、观赏、采访为一体的沉浸式社会实践过程。提供在专业大型演艺场馆、艺术中心研学,与艺术类演出团体、“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交流的“零距离”实践机会。三是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广泛宣传,主动发布和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把握调研,搭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交流实践桥梁。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社会实践始终。
三、工作成效:“1+2+3+4实践育人体系”的实践效果
(一)实践过程及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寻乐声之美 扬文化之音”社会实践队,探索“碎片化”语境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新向度,广泛开展了基于民族器乐及城市大型演艺中心的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对西安音乐学院、西安外事学院师生进行访谈调研,对西安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和西安外事古乐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发现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依托学科建设、传承计划进行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借助乐团社团和特色作品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和受众培养;另外,城市大型演艺中心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及新城剧院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调研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出市场和社会传播现状,发现伴随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为传统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可能性。
实践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传媒产业发展、家庭经济状况、外来文化影响、学校音乐教育、演出模式转变、国家政策支持六大影响因素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传播的影响权重,对“碎片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地域化四维发展机制”,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新向度提供对策建议与理论支持。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优秀艺术文化形式,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寄托和审美认知,关乎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递。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时代,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传承困境。社会实践团队通过观看演出、实地调研、深度访谈、问卷交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搭建起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理工科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师生紧密联系、“理艺交融”的传统音乐文化交流实践桥梁。经过深入调研民族器乐、非遗音乐、民族乐团的发展现状,对传统音乐演出场馆参观走访。以详实的问卷数据为依据,分析比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传播的影响因素及所占权重,发挥青年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
实践团队以新媒体为平台,努力讲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故事,以青春之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做出了实际贡献,赋予中国传统音乐新的活力,增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一次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理工科学生精神文化世界,将网络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创新型综合育人的探索实例。
(二)实践活动成效
“寻乐声之美,扬文化之音”社会实践队,以“1+2+3+4实践育人体系”为思路,完成了历时70天、调研中国传统器乐12件、访谈传统艺术从业人员15场、发放有效问卷1500份、形成170页自主设计插画的报告册、以及40000余字论文一篇,发布《星火相传,声声不息》访谈视频一部。共收到《感谢信》3封、出具《鉴定信》3封、《推荐信》7封,建立1个社会实践基地,具有一定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传承传播中国传统音乐、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广泛价值。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不仅接触到课本之外的专业领域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目前不同社会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利用自身所学研究探讨提出了服务大众和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实践队员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记录、发布了实践过程中的经历和故事,与交流的艺术类院校结交了深厚友谊。实践活动获得多家网络媒体的广泛报道,实现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绵延几千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建言献策,致力于使中国传统音乐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源泉。回顾全程,社会实践队始终秉持科学真实的理念,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培养品格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为国家建设发挥青年力量,更增强了作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工作启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议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能担负民族大任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应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实践形式,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工作思路,提升育人实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工作做出贡献。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实效性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教授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丰富授课形式,例如专题讲座、报告、沙龙等,以视频影片、实物展示等作为载体,开展易于学生接受的思政课程;不断完善教材编写、广泛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文化素养、引进专业人才,积极探索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实效性。
(二)丰富第二课堂及实践育人多样性
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从“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的创新性转化,实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统一性,因此要丰富第二课堂及实践育人多样性,积极构建现代化育人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繁荣的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用于网络思政、校园活动、宿舍日常中,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的优良氛围。
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实践过程中重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具体实践情境驱动学生认知发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认清肩负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责任。
(三)发挥新媒体平台网络育人针对性
以网络平台为辅助,对了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及接受的态度,根据实际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采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调查方式进一步掌握学情,对教育工作和教育内容进行设计。
利用新媒体网络思政阵地,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创作传统文化教育板块,借助网络的快捷性、便利性,缩短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在新媒体这一载体下,潜移默化地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和综合能力。
(四)“1+2+3+4实践育人体系”的可复制性
“1+2+3+4实践育人体系”以“三全育人”为基础,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形成了综合性融合育人理念。今后将继续加强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索工作,确保实践内容有价值、可延续。持续加强理论深度,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汲取人文知识,强化文化品质,增强人文精神和理想力量。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有利平台。实践育人工作将不断探索以知识科普与全方位育人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助力成长成才相结合、兴趣导向与提升技能向结合,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增长学识与才干,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型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