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杂谈03:形式追随功能?还是情感化?

    没想到分享的设计杂谈会被人点赞,有了更新的动力。这次讲的内容有”形式追随功能“,产品美感与功能,故事感与感动。手绘与灵感。

来自于美国设计师路易斯沙利文的现代主义箴言。我在视频中看到,其本意指的是一种基于自然和几何的造型方式,现代主义又赋予了它另一层意义。由于现在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开发往往还是少数。产品设计师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做差异化设计。

  但是就像苹果设计师乔纳森所说不同很容易,但是更好很难。如果在功能相对普通的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像深泽直人所强调的交互体验上出发,通过产品去传递情绪价值来实现差异化,这种后现代主义方法或许更符合现在语境。例如早期完全功能主义的产品往往冷冰冰,像红蓝椅,柯布西耶早期的一些房屋设计,居住其中往往会感到孤独和不适应。我们不能把人当作机器一样去设计产品服务,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爱好,审美,价值。这也为我们的产品设计提供了空间,如果所有人都是同样的共同记忆,那也不会出现各种价位和风格的产品了。将产品当作交互设计的角度来说,产品并不只是能用就行,使用过程中的体验,给人怎样的情绪价值都应该是功能的一部分。这样来看,特斯拉的皮卡,和苹果的产品都是一种风格,并不存在谁好谁坏。就像前面提到,现代主义小米风也逐渐成了一种消费主义趋势,脱离了本意。总的来说在普通产品设计中,为了差异化应该从情绪价值出发来设计外观,这样才不会进入为了造型而造型,将造型和使用体验联系起来。这就要求设计师本身能够感受造型传递出的情感,例如想要相对科技/精准的感觉,那么产品倒角可能相对较小,速度感就要流线型。能够根据项目去选择合适的造型语言,才能做出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而针对创新性项目本身就会与众不同,因此在外观上反而可以更简洁和强调功能性。

 产品美感,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摩托设计师说,很多功能件本身就很有美感,那么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显示出来。而不美观的才需要设计外壳覆盖。那么设计师本身应该多去积累一些有美感的结构设计,像dyson的产品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将许多功能件和外观相结合。而且美感很多时候是来源于功能,例如人总是先聚焦于外观轮廓和色彩这种完型心理就是因为早期躲避危险自动进化的本能。红色像血液颜色就暗示着危险。

在东方审美中,像深泽直人的产品理念都具有一些禅意。好的产品不应该过分张扬,它应该是简约而不简单,第一眼我们会觉得有些不同,越看又越有韵味,这是相对更难做到的。好的产品应该能给人带来感动。

设计与故事。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不应该做完造型再去编名字和故事。应该有自己的设计理念,最好将整个使用交互体验,当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情景去设计。这样自然会有风格,设计语言,也有的放矢,能够吧设计讲明白也会让人觉得更专业,作品也会更加整体性。如果只是随便找找图抄造型,那还不如直接用ai的方案。总之就是多问问自己为什么用这个造型,这个意向图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手绘与灵感,其实就是上一个话题的点。在画草图之前最好有一个方向,就是脑子里有东西,如果一片空白指望画出好方案,会推进的很慢,或者设计的很普通。在手绘前,我们可以有一个想传递的感受,一个模糊的造型语言方向,例如折纸/环形,几何,拉伸这些基本的原型,或者如果仿生就可以找些鸟类动物的造型去发散。

结构本身就十分具有美感,不需要装饰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463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