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同步提升拍卖机制”问题兼论2020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动向

解析“同步提升拍卖机制”问题兼论2020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动向

作者:韩妙第

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摘要:

拍卖机制没有十全十美,但是作为拍卖的主导者是否是专业(内行)人士很重要。因为拍卖活动中所有的标的物对于拍卖组织单位都是一场挑战。原因在于作为内行的专业人士可以对标的物的成交价格进行一个接近性的价格估算。而作为外行则难于对标的物的成交价格进行估算。因此,尽管Paul R.Milgrom和Robert B.Wilson 师徒俩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们由于不是拍卖市场参与者,制定出的“同步提升拍卖机制”在市场中存在着诸多致命性问题。例如:从“零和博弈”角度来说,在拍卖行为的博弈中,总有一方获利,另一方则失去收益。但是2020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宣称“‘Paul R.Milgrom和Robert B.Wilson’师徒俩人发明了新的拍卖模式,使全世界的卖方、买方和纳税人受益。可能吗?并且,正是这些致命性问题,将致使这样的拍卖方式无法大面积的得到应用。

关键词:

零和博弈、政府涉足、拍卖形式;

正文: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2日17时许正式揭晓,由Paul R.Milgrom和Robert B.Wilson 师徒俩获得。

拍卖经济的核心就是拍卖活动。拍卖活动作为经济科学理论而言,通过其具体的学科分类属于微观经济学领域。在拍卖活动中,既有着拍卖活动的主导者与拍卖活动的竞拍者之间的博弈,又有着拍卖活动的竞拍者之间的博弈。而在其中联系起拍卖主导者与拍卖竞拍者之间竞拍关系则是拍卖活动的竞争机制。本文针对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开创的“同步提升拍卖机制”进行解析,从而针对拍卖活动、拍卖机制以及拍卖博弈这三种状态的问题和现象论述。

本届诺贝尔奖评委针对获奖者给予的评论是“‘Paul R.Milgrom和Robert B.Wilson师徒俩人发明了新的拍卖模式,使全世界的卖方、买方和纳税人受益。

第一个问题:

问题就来了,作为“卖方、卖方以及纳税人都能够受益”的拍卖模式成立吗?就像中国麻将一样,在桌上博弈的四方都受益(竞拍者),提供麻将机的老板也受益,而作为麻将桌边上的围观者也受益。可能吗?

在这里的潜台词,事实上昭示着作为拍卖活动的组织者是大获成功,那么那些竞拍者是大获成功了吗?按照零和博弈的理论来看,必有一方受损。如果受损的一方不在此处弥补损失,就将采取“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策略来止损。如果“堤内损失得不到堤外补”的止损,这些竞拍者必死无疑。当然,本人没有实际了解那些竞拍者后来的经营策略,在这里无法来论证。但是在上海就有活生生的案例,下面即将展开。

事实上任何博弈活动,只要有着严格的竞争制度约束、管理,就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博弈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博弈中另一方的损失。

其中既有着博弈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当然,作为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这是因为博弈的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这就是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

显然,能够让博弈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及围观者都受益的博弈机制是不存在的。并且,如果任由这样的拍卖机制大行其道,将使得政府有足够的理由,将各种社会公共资源以“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私相授受。其结果就是在不断地为政府垄断任何公共资源提供更多,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从而不断的让政府蚕食各种社会公共资源,不断的让政府去破坏任何形式的市场经济。

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由第一个问题引发而来。即为何这样的拍卖机制会引发诺贝尔奖的垂青?

首先,Paul R.Milgrom和Robert B.Wilson师徒两人发明的新拍卖模式是为政府提供服务。事实上这就为政府介入市场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最初师徒俩是受克林顿之邀请(彼时克林顿当政),针对政府的无线电射频牌照进行市场化运营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法。于是这师徒俩为(FCC)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的电信运营执照的拍卖工作设计出一套“天才般”的设计,使得使(FCC)的拍卖活动大获成功。

几个要素要说清楚:

首先,该拍卖活动的标的物是公共资源,例如城市拥堵费、通信牌照、汽车牌照、水务公司、电力公司等等,这些资源的经营非得采用垄断经营方法吗?因为市场竞争原则是优胜劣汰,而通过特许经营实质就是将公共资源以法定的名义授权某些机构可以垄断经营。而垄断经营必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其最终的结果实质就是通过劣质服务来获得垄断利润。最终,作为消费者则是在花费了超高的服务费用同时,享受到的却是劣质的服务。所以,公共资源的拍卖属于反市场行为。也就是说,作为公共资源的特许经营,本身就违反了市场经营中的充分竞争原则。

其次,该拍卖活动是由政府在做主导,政府可以作为该资源的主导者吗?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政府通过拍卖成为受益者。说白了,将公共资源进行公开拍卖,在法律程序上是否合理?如果未经正常流程通过,政府就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并且通过擅自组织拍卖行为,将公共资源进行公开拍卖,并且从中获利。这在法律层面又涉嫌既作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双重身份。

没想到在美国也会产生市场经济的逆潮!!!

因此,在这个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政府可以作为拍卖主导单位去拍卖公共资源吗?

最后,因为政府大获成功往往昭示着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幅上涨。例如上海城市的私家车牌照就是通过公开竞价,出最高价者得之的规则。目前是的一辆私家车的牌照市场价格在约十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上海城市的交通仍然拥堵。而作为私家车的使用者来说,其生活成本则居高不下。这可是世界上最贵的一块铁皮!!!

高消费真的能够带来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吗?

问题是在这样的拍卖机制下,买私家车的人往往又会采取更为极端的行为。即既然一块拍照那么贵,车辆就不能买便宜的,而要买至少与之相适应的车辆。在这样的机制作用下,使得一些质优价廉的车辆反而被淘汰。

第三个问题

作为拍卖活动中的竞价机制,传统的竞价有着荷兰式拍卖与英国式拍卖、中国式拍卖、P·R”模式以及现当代的综合评估机制。

荷兰式拍卖:

荷兰拍卖和第一价格密封投标是出价最高的竞价人中标,中标价为该报价;这种竞价机制在荷兰的花卉销售中长久不衰。

如何让好花有好价,让每一支鲜花在交易中得到公平合理的价格。荷兰花卉的“降价式拍卖系统”就是将拍卖标的的竞价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直到第一个竞买人应价(达到或超过底价)时击槌成交的一种拍卖。即拍卖的时候通常从非常高的价格开始,高的程度有时没有人竞价,这时,价格就以事先确走的数量下降,直到有竞买人愿意接受为止。这种行为在西方的画廊中普遍存在。即在每一次画展开幕式其间,画展上所有的作品都不标价。收藏家看中哪一幅画就与画廊老板出价。画廊老板确定这个价位之后,就给这幅画贴上一个标签。这就表明这幅画被卖了。

评语:

荷兰式拍卖的竞价规则积极意义在于由于自己设定了一个最高价,这个最高价将令竞拍人量力而行。这样的策略能够存在数百年的原因在于它是由内行人在操作。内行人通过对某物品市场价格的评估,估计市场价格应该在量化尺度。所以将内行对该物品的市场价格评估作为成交价格的最高价进行设定。同时也将竞拍者的竞拍行为和自己的设定进行有机的联动。当设定的价格不科学的时候,会采取逐步降价的策略来促使成交。从而使得博弈双方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皆大欢喜,而不是落到你死我活的玩不下去境地。

英国式拍卖:

英国式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投标是出价最高的竞价人中标,但中标价为第二高报价。在其中,传统的标准拍卖是以最高报价界定中标人的。虽然后者的中标价是第二高报价,但该拍卖规则能更好地鼓励竞价人报出真实的估价。当然,作为艺术品的拍卖则是低开高走,直到无人竞价而止,拍卖标的则为最高出价者拥有。但是他们的结果都是将最高出价为依据。

评语:

英国式的拍卖其实质就是摒弃非理性者。因为志在必得的竞拍者往往会陷于情绪化的冲动境地。从而在对自身的各方面能够没有充分估算下,而是强调必须争取、必须得到等的情绪性举措,从而使得竞拍者之间的博弈会随着竞拍者制造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地攀升,最终会进入到拼死一搏的非理性状态。然后在中标之后又会懒于精算,并且在获得标的物之后开展具体的经营活动会沦落至疲于奔命的境况。这一方面在中国式拍卖活动中尤为突出。

所以,通过将第二出高价者立为成功竞标对象,就是尽最大可能来保障标的物的物有所值同时能够得到物尽其用的境地。

中国式拍卖:

树立一个中国式拍卖有点恬不知耻。但是是事实。在中国自从引入拍卖之后,争夺标王成了一种富翁的非理性游戏。例如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以前的“广告标王”企业。1994年,掌管中央电视台广告信息部的谭希松,在中央电视台投资的梅地亚中心商务宾馆,开辟一块硕大的斗牛场,旁边树起一根旗杆,高高挂起一顶桂冠——标王!这位女强人把中央电视台的黄金广告段位拿出来,在全国进行招标,招标时间定在每年的11月8日,谐音“要要发”!

央视历届标王如下:

1995年,孔府宴酒

1996年,秦池

1997年,秦池

1998年,爱多

1999年,步步高

2000年,步步高

2001年,娃哈哈

2002年,娃哈哈

2003年,熊猫

2004年,蒙牛

2005年,宝洁

2006年,宝洁

2007年,宝洁

2008年,红牛

此举在当时被誉为“中国经济晴雨表”、“市场变化风向标”、“品牌奥运会”,不仅使央视广告飞跃性增长,确立了其在中国电视媒体界的巨无霸地位,更让中国数个企业命运的跌宕起伏。现今有几家“广告标王”活到现在?

今天还有几家企业热衷于广告标王?正是因为现今的企业越来越成熟,以致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这一拍卖活动寿终正寝的玩完了!!!

这是因为市场竞争凭借的是优质的产品质量,睿智的战略定位,灵活的营销策略,积极的善后服务等诸多因素。

其结局不是夺标者死于标王之后的不可持续经营,或者就是通过夺标而达到洗钱的目的。当然,还有着拍卖单位与竞拍者串通一气制造高价,通过制造高价来吸引社会公众关注。但是真实成交了吗?

评语:

中国式拍卖实质就是无底限的透支自身的信誉和资源以及无限的放大标的物的价格。自然,这样的竞拍方式不可能持久。因为都是拍卖单位大获成功,作为竞拍者而言要么作贱,要么作奸,要么作死。没有第四条路可走!!!

P·R”模式

“P·R”拍卖模式是由“Paul R.Milgrom”和“Robert B.Wilson”师徒俩创建的。在此,我将两人简化为“P·R”模式。“P·R”模式在国内被翻译成“同步上升拍卖方式”或“同步加价拍卖方式”。不知道哪一个翻译更精准。在MBA智库百科网站上有着如此的介绍。

同步加价拍卖是一种多物品拍卖机制,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用它来销售无线电频谱许可证。无线电频谱许可证市场的特点是每个潜在的买者对许可证的需求不同,一份许可证对某个买者的价值是不确定的,通常与他获得的其他许可证有关。因此,影响效率的因素是所谓的组合问题。

为了使无线电频谱能够被集中有效的使用,(FCC)提出了多轮同步加价拍卖机制:在每轮拍卖中,买者为自己想要购买的一个或多个频谱分别报价,报价是秘密的,不公开的。每轮报价结束时,只公布每个频谱的最高报价,并基于此确定下轮拍卖中每个频谱的起始价(比如在上轮最高价的基础上按事先确定的增幅5%或10%增加)。下一轮拍卖开始后,上轮拍卖的最高报价仍然保留着,直到被更新的最高报价所取代。如果没有新的更高的报价出现,拍卖结束。这一拍卖规则有时也被称为Milgrom-Wilson-McMee规则。[01]

评语:

优点:

同步加价拍卖机制非常适合于被拍卖的许可证是相互替代的。在拍卖过程中,随着价格的上升,对某个频谱的出价已被别人超过的买者可能转向对其他一些当前价格较低的许可证进行投标,这时将发生互替许可证之间的有效套利

替代作用越显著,这些许可证的拍卖价格就越接近。这是传统的拍卖机制不能实现的。

缺点:

但是当许可证之间具有互补性时,几乎所有的拍卖设计都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卖者收益的降低、易于产生合谋、买者难以确定其报价策略等。[01]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由于同步加价拍卖标的物是多物品拍卖机制,也就是说属于系列标的物组合拍卖,更可以说属于捆绑销售。这样一来就使得由于参与拍卖的竞争对手大幅减少,因为没有人都想要。并且即使被捆绑的标的物具有互补性,但是如果那些竞拍者已经有了那些具有互补的标的物怎么办?显然,捆绑系列标的物的拍卖机制将促使竞拍者大幅减少。竞拍者减少将使得标的物资源不见得能够得到更好的配置,这样一来,公共资源的价值未必得到有效的认知和实现。

因此,多物品拍卖机制事实上是在增加竞拍者的竞拍决策力难度,原因在于竞拍者无法高效、有效的去判断这些捆绑的多物品组合其价值。

现当代拍卖:

而在现当代的拍卖活动中,价格高低仍是中标与否的核心,但是越来越多的多属性拍卖活动中,拍卖人并非以价格而是以评分值综合评价竞价人的竞标实力。这就要求作为拍卖人必须以更专业的精神,更科学的姿态以及更职业的操守来为标的物所有人以及竞拍者服务,并且在为“标的物所有人以及竞拍者服务”的同时赚取一份职业的佣金。简而言之,这样的拍卖活动组织者或标的物所有人必须是一位内行。因为内行,可以采取比较客观的“待价而沽”营销策略。

这是因为作为拍卖的竞争者尽最大可能都是内行,能够在该行业中施展其职业精神。并且能够从事这些专业的专业能力都是确定的。虽然仅仅只有一个竞价,但是这个仅有的竞价是对预期的一种直接反应,如果你不出价,那么他人就会出价,从而将使得自己因为迟疑而丧失这件物品了。结果就是与之交臂而过。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的动向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将202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师徒两人,以表彰他们在拍卖行业提供可全新的拍卖模式。事实上这种拍卖模式是新是旧另当别论,但是这种拍卖模式绝大多数的接受者都是政府这就说明什么问题?显然,服务对象是谁很重要。通过服务对象来影响市场经济当然是这样的拍卖机制所蕴含的价值。而这样的价值观将引导某些政府更乐于涉足公共资源的“公平、公正以及公开”处理方式,从而为外行领导内行提供实践的理论基础。

当然,这也说明诺贝尔经济学奖2020年评委们的颁奖实质是在认同以及鼓励和推动反市场行为。这样的奖项自然其学术地位不落流!!!

这就和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有的一比。上一届的颁奖是将2019年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三个发展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埃丝特·杜弗洛(Esther Duflo)、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具体则是三位经济学家通过田园调查,发现有一个‘贫穷陷阱’的怪圈,这个怪圈核心内容则是“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些穷人所以穷困,原因在于‘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但是恰恰就避而不谈制度性致贫!!!

事实上部分人类所以贫困,是由制度制造的。制度性致贫是部分人类贫困的最大原因所在。

结语:

P·R”模式更易于被政府所采用,而政府在任何领域都不是内行。因此,作为外行的政府对于标的物价格的评估往往与市场价格相去甚远。只能采取这种方式在社会层面被感知到是公开的,其次满足了政府在其中套利的欲望。而更重要的是为政府涉足公共资源的私相授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在真实的拍卖活动中,真正的标的物资源所有者由于是内行,并希望尽快的套现,毕竟“远水接不了近渴”。而真正的竞拍者也希望能够以更合理或更低的价格获得标的物。因此,P·R”模式是由外行来主导公共资源拍卖的方式,实则是一种虚构、虚幻以及虚假的拍卖方式。它在具体的行为表现时呈现出简单、粗暴以及自以为是。其结局不可持续。这是因为这种拍卖方式属于“竭泽而渔”的方式,不具有持续性。它对真正的内行来说不屑一顾。

在这一方面,美联储的存在方式就是最为经典的。美国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发生过由于挤兑造成银行大规模倒闭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机中,美国有超过500家银行相继倒闭,很多人的毕生积蓄可以说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金融危机于1907年在美国再度爆发。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股票市场上一些投机者试图操纵美国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 Company)的股票,但没有成功。贷款给这些投机者的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因此损失惨重。1907年10月,纽约第三大信托投资公司可尼克波克(Knickerbocker Trust Company)被迫宣布破产。而可尼克波克的破产引发了一场席卷美国的金融海啸。彼时存款者人人自危,纷纷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款以避免损失。由于金融恐慌,银行间也失去信任,相互间的借贷完全冻结,并发生挤兑。这种银行挤兑很快从纽约蔓延到全国各地,一场类似1893年金融危机的市场崩溃即将发生。当时,美国著名金融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创始人摩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立刻召集最重要的几家金融公司的总裁开会,要求大家一起拿出资金帮助面临挤兑的银行。而摩根自己也身先士卒,拿出资金帮助金融市场渡过危机。从一定程度上讲,摩根当时扮演的角色正类似于2008年拯救金融市场的美联储。因此,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正是美联储的出现价值。这也是就发展至今,成就了美元全球性货币地位的真正原因所在。[03]

摘录:

[01]佚名 改编自同步加价拍卖,【EB/QL】(不详)[2020-10-12].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wiki/%E5%90%8C%E6%AD%A5%E5%8A%A0%E4%BB%B7%E6%8B%8D%E5%8D%96.

[02]佚名 改编自同步加价拍卖,【EB/QL】(不详)[2020-10-12].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wiki/%E5%90%8C%E6%AD%A5%E5%8A%A0%E4%BB%B7%E6%8B%8D%E5%8D%96.

[03]佚名 改编自美国联邦储备系统,【EB/QL】(不详)[2020-10-12].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8E%E5%9B%BD%E8%81%94%E9%82%A6%E5%82%A8%E5%A4%87%E7%B3%BB%E7%BB%9F?fromtitle=%E7%BE%8E%E8%81%94%E5%82%A8&fromid=503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论:

解析“同步提升拍卖机制”问题兼论2020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动向

http://hanmiaodi.blogchina.com/696078978.html

 

这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耍流氓

http://hanmiaodi.blogchina.com/813520010.html

 

欢迎交流;

微信:180174082096;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481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