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与唐初的两篇檄文

汉末与唐初的两篇檄文

於恢

史上有两篇檄文,俱以辞采流芳于世。一篇是汉末陈琳的《檄州郡文》,这是陈琳为袁绍起草的讨伐曹操的檄文,这一次战争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战”。在檄文中,陈琳将曹操父祖骂了个狗血喷头,尤其对于曹操,更是极尽污蔑之能事。

另一篇则是武则天时期骆宾王所写的《为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又称《讨武曌檄》。同样是以一种恶毒卑劣的口吻来揭发武后的阴私。

但无论是魏武还是武后,在看到檄文的时候,也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文笔不错,谁写的呀?”这就是优秀的政治家的胸怀,如果连几句骂语都承受不住,又何能成就大业?

要说这两篇檄文,真有异曲同工之处:开头骂尽敌人的阴私,而后鼓吹己方的军力,最后收笔简练利落,整篇则充满了义正辞严。

例如陈琳笔下的“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而沃熛炭,有何不消灭者哉”、“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也,可不勖哉”,读来真使人精神振奋,浩气充塞于胸臆。而骆宾王写的“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和“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也同样让人深受鼓舞。

但这两次战役均以失败收场,究其原因,当然是指挥失误及用人不当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则是不得民心。所谓勤王的口号,并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老百姓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哪里会管皇帝是谁?至于士兵,当然是来自于民众了。

士兵即是组织起来的百姓,百姓则是还未收入编制的士兵,这两篇檄文提出的空泛的勤王口号,实际上并不能号召普通士兵为之浴血奋战。这两篇檄文既不能真正地号召士兵,也不能真正地号召将军,只不过是文人徒逞口舌罢了。

两军交战,看似军力的比拼,实则主导战场形势的是两方的士气和民心。像骆宾王在檄文中许诺的奖赏,也只是施之于将军的,对于士兵来说,又如何会舍命去为将军拼命呢?

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陈琳和骆宾王因受时代的局限,看不到存在于群众之中的伟力,所以只能摇动笔杆,去空喊几句响亮的豪言壮语。

就连圣人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儒家看来,士兵就是“小人”,既然是小人,那么士兵又怎么会像君子那样,去“舍生取义”呢?若是陈琳和骆宾王在檄文中加上几句鼓励士兵的话,也许就不会一败涂地了。

说起后世成功的战役,比如清初平定察哈尔之战。大将军图海谎称察哈尔王有黄金一千万两,并向士兵许诺,打完仗之后,就将一半的黄金分给士兵。这样士兵们无不是以一当百,最后获得了胜利。

魏武和武后虽然在正统的儒家观念中颇有争议,但这两位政治家都讲求实干,在拥有了权力之后,一直都致力于发展生产,稳固后方。而袁绍和徐敬业则只能喊出几句毫无实际意义的口号,总是“义正辞严”地数落敌方,总是把自己打扮成正义的化身,如果这种策略有用的话,也就不用打仗了,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谈判岂不是更好?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644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