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生火?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仍然无法摆脱火的利用。可以说,火是塑造人类的重要因素之一。考古研究表明,元谋人,距今大约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是我国甚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迹中,发现了许多燃烧过的碳灰和兽骨,这表明元谋人已经掌握了使用天然火。

图片来自网络

最初的人类并不会生火,他们只能使用天然火留下的火种。在我国洛阳境内,出土了一个距今五千六百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储存火种的火种器。这种类似小炉子的火种器可以长时间储存火种,避免其熄灭。然而,总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如果火种熄灭,古代人没有现代的打火机或火柴等工具,他们是如何生火的呢?人们最熟悉的方法无疑是钻木取火。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这种方法其实并不常用,因为它既麻烦又耗时。除了钻木取火之外,古人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早在我国的周代就有记载,使用太阳光来取火。《考工记》中描述了用青铜做成凹面镜,利用凹面镜面向太阳聚光来取火的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取火的工具因其依赖太阳取火,所以被称为“阳燧”,又因其由金属制成,也被称为“金燧”。这种“金燧”通常制成碟子或小杯的形状,方便人们随身携带。阳燧一直沿用到清代,但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例如夜晚和阴雨天气都无法取火。后来,人们发现了用火石取火的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

火石通常指的是燧石,是一种常见的硅质岩石。两块燧石互相敲击,可以产生火星,再用火星引燃易燃的引火棉就可以生火了。然而,这个生火的过程是漫长而辛苦的,有时甚至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点燃火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发明了火折子。

图片来自网络

一提到火折子,我们脑海中就会立即浮现出许多场景。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拿着火折子拔出盖子后,轻轻一吹,小火苗就立刻冒了出来。火折子堪称古代人的居家旅行神器,其使用原理基于化学复燃现象,即某些物质在缺氧环境下不会完全熄灭,一旦遇到富氧环境就会重新燃烧。虽然原理简单,但制作火折子却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古人会选取白薯蔓,也就是红薯的藤蔓,将其浸泡在水中,然后取出敲打,再加入棉花、芦苇等材料,再次浸泡、敲打、晒干。接着,他们会在这些材料中加入硫磺、硝石、松香等易燃物,最后将材料拧成绳子,用纸包好,点燃后放入竹筒里盖上盖子,人为制造缺氧环境,使之不能充分燃烧。等到需要使用时,只需拔开盖子往里吹气,使火折子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复燃。

古人生活中的一点火种往往来之不易,因此他们通常会精心保存火种,以防意外熄灭。如果火种确实熄灭了,他们也会前往邻居家借火以应急。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785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