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光明|《追问》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当我看完作者娓娓道来的最后一句心声,合上书的抬头的瞬间就看到这句话,心头一动,世界就是如此巧妙,李白的这两句话太符合我当前的心境。是的,我在这8位甚至633个群体小样本中看到了世间的行乐和历史长河的奔腾不息。
内心是沮丧、失落的,就如作者深入面对这些昔日高官今日悲鸣的诸人一样,跟随着他们缥缈、混沌的逻辑让我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都要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将圣贤书读到极致又能力超群的精英,大部分将偏航的理由巧合地归集在传统文化的残毒上,仿佛那句“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般成了“圣贤书的尽头是糟粕”。如果持续地揣摩或者接受这些特异样本的洗礼,自己内心的负能量势必会愈聚愈多。
这个时候想到了作者书写本书的用心良苦以及读书的三个境界。作者写这本书的初心是通过自己工作及特长的便利为自己岗位的群体发声,这既是对本职工作的延伸又是对倾诉本能的得愿所偿。在过程中尽管有过无数的感性唾弃、共鸣或扼腕,但最终的理性仍是期望这少数人的经历可以让更多人记得,记得他们在来路上的覆辙。另外读书的三个境界中提到,即使一本书不能直接拿来解决问题,也不能为解决问题指出路径,那么至少它应该为你带来正能量的。这样想来,这本书的底色是一群负能量的人物,可是如何从中寻找、汲取对自己有益的正能量呢?答案就藏在《追问》二字,作者的追问直击人性,而我的追问则是这些人走到最后的地步过程中有没有可以挽救的可能。
不可否认,能坐到掌控大权的那些位置,这些人都称得上是顶级的精英,但他们也不免陷入自我认识的藩篱里,让眼界、心胸都容易搁浅。正如《危情记》里面的副市长所说“我读书少,眼界和心胸气量都是狭隘的”。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是肯定且必要的,不管在何种处境何种位置又是任何阶段,学习都是必要的,而浩瀚的书海能告诉我们的不止这些反面教材,有更多的远大志向和广阔的天地。
一位老省长犀利地评论这些人“他们的人生阶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激情的、骄躁的、颓败的。总之,是先亢奋而后麻木的,多放纵而少克制的,重功利而轻内修的,有所为而未能有所不为的”。其中不乏先期工作通宵达旦、兢兢业业的,可随着权力到来之后一切都变了形变了味,逐渐滑向深渊。原因无他,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使得物质和精神发生严重错位甚至失衡。初心是那最纯粹最鲜活的存在,是我们人生的指南针也是定海神针。
人是群体动物,任何人不能脱离群体。其中大多数人除了朋友外,还有那个最亲最近的另一半,现如今,这个另一半在被很多人成为战友。虽然自己不习惯,但也有几分认同。放在《追问》书本的群体里,战友的正向作用几乎看不到,出现的反而都是反向着力。这是不正常的,因此也可以说是有问题的。有的是对其极为势利、怂恿着伸手的,有的是见到好处后担惊受怕却不知道拒绝的,更有的直接威胁徇私舞弊的,最好的也就是多说几句规劝却毫无作用的,这些也都是关系失衡的表现,而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作为一个女性和一位母亲,看着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借用书中主人公的话语提醒自己如何教育孩子——要让女儿警惕,远离像我这样的老男人,远离超出社会正常规范的生活,拒绝一切在伦理上不对等的感情。
阿淼写于2023年11月30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