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历史第一家族传承千年的生存智慧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时光流淌

01 缘起

结缘《门阀》是因为一篇书评,在书评中看到关于《门阀》这本书的介绍时,我就知道我已经入坑了。

《门阀》是首部通俗讲述“中古第一家族”琅琊王氏崛起过程的历史作品。琅琊王氏鼎盛三百多年,培养了五十多位宰相,五十多位皇后,一百多位文化名人,其他级别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献之都来自这个“古今第一家族”。本书以电影般的叙事手法,全景讲述了琅琊王氏的崛起过程,以及他们与其他豪门和王室之间的百年博弈......

但彼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如此特别的阅读体验和感触。


02 冰冷得迷人的一本书

与我阅读过的其他历史书籍或文学作品不同,《门阀》这本书几乎没有让我感受到一丁点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温暖。只有利益的权衡,权力的制衡和人生的幻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一个字“冷”,两个字“冰冷”。

然而,冰冷的现实下面,是深思,是震撼,是折服,是豁然开朗。

《门阀》这本书的作者采用了纪录片式的叙事手法。用现实主义的视角,带领读者走到东晋王朝的巨幕前,回望王朝建立初期这段纷纷扰扰的乱世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活法与选择。以及他们来过以后,在时间长河里留下的痕迹。确切来说,“门阀”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印记,是人与历史互动,与环境博弈的结果,是终将隐入烟尘的存在。

《门阀》这本书场面宏大,脉络复杂,作者在描写时却又闲庭信步。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给你讲述一段历史,没有特别想要去发展的故事线条,没有必然指向的结果,也没有重点要去塑造的人物。

正如《门阀》的作者南朝在后记中所阐述的历史观:

历史真正吸引我的是人的复杂性,更具体地说,是人在复杂境遇中的应对,以及命运流转。
......
我想写的文本,不是一件事的结局到底怎样,而是它如何走到了结局的这个过程。写人的重点也在他跟自己的环境是怎么互动,怎么被塑造,又如何去反作用于环境。这个过程是非常迷人的。

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人在复杂境遇中的应对及命运流传。这大概正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也让我们透过这本书,窥见古今第一大家族,琅琊王氏传承千年的生存智慧。


03 琅琊王氏崛起的神话

琅琊王氏的崛起,是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奇迹,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出来的可能。为什么说不可能呢?这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东汉以来,“世家大族”这种全新的权力组织逐渐孕育成型。它以家族为枢纽,族中世代有人做官,甚至都官居三公九卿。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开科举,人才选拔采用的是推举制,于是世家大族通过资源互换,结盟连姻等方式,牢牢掌握了国家人才选拔通道。
到了曹魏时代,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趋势已经无可挽回。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曹魏开国皇帝曹丕颁布了九品官人法,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了大家族的当官特权。
根据这个制度,每个州、郡设立“中正”这样一个职位,根据门第、能力、德行三个指标,将该地士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而中正最看中的,也是最能进行量化评价的,就是门第,也就是士人祖辈的官爵、功勋。
与世家大族对应的,则是低等士族,又称寒门。家族中也有人当官,但多是刺史、太守府中的属官,或者县令等低阶官员,也缺乏世代积累。家族中的人想要进入仕途,往往先是去刺史、太守府中从低阶幕僚做起,获得长官赏识举荐,才有获得正式官职的可能。

琅琊王氏集团的创业者王祥就是出生在这个时代下的低等士族家庭。

他的祖父王仁曾做到青州刺史的高位,父亲王融则终身未仕。到了他这一代,家族已经陷入困顿。这样的出生,想要跻身核心阶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然而,王祥却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从一介布衣做到了古代文臣品秩之巅的太保,为琅琊王氏的门阀之路打开了一道金光闪闪的大门。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祥在这段复杂历史下的应对与选择。

疾世愤俗VS研究规则

作为相对的弱势群体,王祥出生的时代对他是很不友好的。从出生开始,他们的命运几乎就已经被注定。王祥有理由疾世愤俗,自暴自弃,但他选择研究现实规则,寻找扭转命运的突破口。

经过他的研究发现,想要入仕,一条比较容易的路径就是修德。在魏晋时期,一个人可能因为德行出众而为乡里所知,进而被州、郡长官征辟入府。而“孝”是当时最被看重的德行。王祥就是抓住了“孝”这个突破口,并将其功效发挥极致。

王祥早年丧父,与继母和弟弟共同生活,据说继母并未善待他,但他不仅不记仇,还至纯至孝。继母大冬天想吃活鱼,没问题,他跑到结了厚厚冰块的河面上,解开衣服徒手刨冰捞鱼。如此孝顺,别说人被感动了,连小动物们都被感动了。据说有一次他继母想吃鸟肉,就有鸟儿因为被王祥的纯孝感动,纷纷飞到他家里来献身。

上面的故事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王祥就是因“卧冰求鲤”而被画入二十四孝图的著名孝子。

这个故事有多少真,多少假我们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王祥成功打造了德行高尚的大孝子形象,塑造了“品德高尚”的个人品牌。

王祥在与现实环境下的第一次互动与选择,成功为自己敲开了步入仕途的大门。  他因为孝顺而被乡里称赞,继而被州郡长官邀请当官。

接受邀请VS韬光养晦

面对州郡长官的邀请,王祥面临两种选择,开开心心接受邀请出仕或拒绝邀请韬光养晦,等待最佳时机。

毫无疑问,王祥选择了后者。他不仅没有接受长官的邀请,而且还带着继母和弟弟离开山东老家,南下安徽庐江一带隐居避乱,一隐就是几十年。

王祥为什么要拒绝呢,原因有二:

第一,那时乱世方起,进入仕途危险重重。

第二,他的名声还不够大,虽然有州郡长官邀请,但事业的天花板抬头就可以碰到。

可拒绝接受邀请,放弃选择就没有风险吗?削尖脑袋想当官的人那么多,注重修德的人也不少,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万一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呢?

面临两难问题,王祥走出了一条两全其美的路。这条路我们得从结果来看。

在隐居这几十年里,王祥不仅没有消声匿迹,反而始终孝名远扬,而且由于隐而不出,名声更是越来越响亮。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王祥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远大目标的有志之士。在隐居的这几十年里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个人品牌的打造和IP热度的积累。

他应用自己超凡的克制力、隐忍力和卓越的造势能力创造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这一年他六十岁,出山起点就突破了阶层的天花板——出任徐州别驾。

“别驾”这个职位很重要,是州政府最高行政长官的首席属官。州是当时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区。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刺史,别驾则辅佐刺史管理行政事务,出行时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车驾,故有此称。

话又说回来,即便起点再高,能不能站稳脚跟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毕竟德行和能力是两个维度的素质,且王祥已经是六十岁老人。

沽名钓誉VS锻造实力

大家都知道魏晋时期流行一个词语叫清淡,是指一些士大夫不务实事,空谈哲学的风气。这样的风气甚至发现成上流社会的潮流。

作为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有志青年,王祥也有两个选择,把时间用在提高自己的清谈水平上,或者默默锻造自己的实力。出名之前王祥很不出名,没有史料记载他是什么过的,但从王祥出任别驾后的业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他的选择。

王祥出任徐州别驾不久,就带兵平定了州内叛乱。史书说王祥“率励兵士,整肃州界,政化大行”,赢得了极好的舆论效果。百姓称赞“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这个细节证明,王祥隐居期间,不仅时刻关注天下形势,也没有落下在行政、军事方面的学习。这就是王祥的选择,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的草根阶层,可以凭运气或机缘获得机会,但需要实力才能坐得稳。这一点王祥做出了清醒且明智的选择。

变化VS不变

尽管王祥很想选择一个相对安稳的时机入仕,无奈他自己就出身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曹魏政权逐步走向末路,朝局暗潮涌动,风云变化的时代。

我们简单看看王祥出仕后二十五年里朝局的变化:

王祥出任徐州别驾五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氏宗亲曹爽,掌握曹魏大权。
王祥出任徐州别驾十年,公元254年,司马师以“沉迷女色,不理朝政”为由将曹芳贬为齐王,拥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
公元260年,已经登基六年的曹髦不甘于成为司马氏傀儡。在喊出千古名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他带兵冲出皇宫,试图亲手诛杀权臣司马昭。但刚到宫门口,就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用长戈刺死。
又过了五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退位,建立西晋。

每一次动荡都意味有人起有人落,有人生有人死。王祥在局中经历多次动荡后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曹髦即位时,王祥因“参与定策”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同时王祥还有一个身份是曹髦的老师。

曹髦死后不久,王祥升为司空,为三公之一。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后,王祥再度高升,位至太保,更在三公之上,达到了一生荣耀的巅峰。

由此可见,不管环境发生什么变化,王祥的升级之路始终不变。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看看作为曹髦的老师,面对曹髦欲徒手杀司马昭反而小人杀害如此魔幻的场面。

王祥是怎么做的?

这个时候王祥出现了,他因为德高望重已经升为皇帝曹髦的老师,教以“君臣之道”。面对学生的尸体,他没有安慰曹魏宗室,也没有责备司马昭,只是大哭,哭完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都是老臣之过啊。
听到这句话后,司马昭笑了。
王祥觉得自己有什么罪过呢?
难道是没有保护好皇帝?
不是。
他是皇帝的老师,最大的罪过是教导无方。
因为教导无方,学生曹髦才会做出征讨司马昭的莽撞举动。

随后郭太后等人对曹髦的定性也是“悖逆不道,自陷大祸”。

作为一本试图客观反映历史现实的文学作品,我们姑且不要代入价值判断,单纯来看王祥时局动荡,危机四伏的环境下的生存选择。会发现,他建立了一套超出情、理、法,客观冰冷的价值体系。他既不忠于曹魏皇权,也没有一边倒地加入司马政权。

他就像一只潜伏在暗处的鹰,敏锐地关注着周围的一切变化,时刻做好准备,在最关键的时刻出手,一出手就精准占位。

正像他的后人如王导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个家族的杰出人才总是有着客观冰冷的一面,又长于韬光养晦,在漫长的蛰伏期间做好扎实充分的准备。

他们懂得,深藏于九地之下的人,方能动于九天之上。

(完)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863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