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的生日宴上,杜甫送给他一套《文选》
小子何时见 ,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熟精《文选》理 休觅彩衣轻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这部诗文总集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上起先秦,下至梁初,在体裁上划分出赋、诗、杂文三大类38小类,分类齐全,选材丰富。其中,辞藻华丽、声律和谐的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诗歌方面也多选择了格律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的作品,影响极为深远。
那么,杜甫为什么极力向儿子推荐《文选》呢?这一方面与《文选》的选材及编撰水平有关。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分类,高妙的表现手法,都给唐代文人写作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板”。另一方面与唐朝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密不可分。唐代文学和六朝文学有着紧密的继承关系,《文选》于是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范本,其作用甚至与经传并驾齐驱。
在唐代,作为诗文总集的《文选》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文选学”,出现了研究《文选》的高潮,并形成两大代表作品,一个是曹宪的《文选音义》,一个是李善的《文选注》。
时至今日,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文选》依然是不可不读的名篇。
杜甫对儿子的教育可谓用心之至。生日过后不久,杜甫又给儿子写了一首诗: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试吟青玉案 莫羡紫罗囊
大凡学有所成的人都有一套教育子女的“秘密武器”。很显然,他们对自己子女教育是毫不保留的。如果能够认真地学习古人教子的内容,汲取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那么,就有可能从别人的“祖传秘方”中找到进步的台阶。
杜甫忧国忧民,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也十分关心。对他的小儿子宗武,更是疼爱有加。宗武小名骥子,杜甫曾多次在诗中提到他。这首诗里,杜甫明确阐明了他的读书观:
其一,要知“律”,也就是要懂得格律。在杜甫的培养下,很小的时候宗武就学会了诗词格律知识,写的诗已经有模有样了。别看宗武年纪不大,但是从小就表现出好读书的天性,常常是书籍摆满床,正所谓“年年岁岁一床书”了。古诗是讲究格律的,读书品诗进而写古体诗,格律是必备的知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需要读很多古典文学的书,包括古代诗词,有的还要学习写作格律诗,如果不懂得格律知识,恐怕很难达到目的。王力先生有一本“小书”,就是关于格律知识的,写得通俗易懂,是难得的诗词写作入门读物,有志于写作格律诗的人,不妨一读。
其二,要继承古诗写作的传统,学习其写作技法,多读、多练,莫羡慕奢华的物质生活。“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就是这个意思。张衡《四愁诗》初步具备了七言的形式,出现时间又较早,流传也很广泛,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七言诗。追根溯源,在这里诗人用“青玉案”指代古诗。杜甫的很多诗歌深受古诗的影响,他在这里告诫儿子要继承古诗写作传统,努力掌握写作技巧,而不要羡慕华丽的衣装、奢侈的生活,写诗不能图好看,而要有实在的内容。
其三,要饱读诗书,特别是儒家经典。唐朝科举制度盛行,儒家经典自然是必读科目。在另外一首诗中诗人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认为写诗是他的“家事”。杜甫的远祖杜恕、杜预分别是汉、晋时的名臣大儒,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诗人自己更是以诗著称于世,杜甫说“诗是吾家事”,称杜家以“诗书传家”可谓名至实归。要把这个“家事”好好地传承下去,需要认真地学习格律,继承古诗的传统。当然,做诗只是一个重要方面,经典也不能忽视,要想真正成为饱学之士,经书不可不熟读深思。
其四,要立志苦学,做“升堂入室”的“达者”。孔子说:“年十五始志于学”,现在的宗武还不到十五岁,正是“志”于学的好时候。诗人借用孔子的话,举用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佼佼者曾参、子游、子夏的例子,鼓励宗武立志学习,争取像先贤一样登堂入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