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教学日,“教与考”的感悟

这次的技能培训教学,全名叫“小夹板、石膏固定,包扎止血技能培训”,上下午各18人,一周后的考核也是上下午,各18人。由于“外科教学日”这个说法用了很久,也有了符号感,沿用下挺顺滑。

一天讲两边同样的内容,再一天重复考36遍,没有一点点感悟可以分享,就是我不够投入生活了。躬身入局的态度,虽然投入前没有带着问题去,但是出来后也可总结一些心得。

教,要先取得信任,分享认知是一种办法。

教的效果不好,在两个阶段出的问题。一个是准备阶段,不做教案花一个晚上整出一个ppt的,自己也不知道需要教什么,凭感觉天马行空一通,自我感觉良好而同学茫然的操起手机;另一个阶段是讲,教案很详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但是感觉和同学隔着什么,你讲你的他并不能很get你的桥段,或者你不知道他懂多少,从哪里补起来最合适。

本次教学日,在教案设计时考虑到学员知识结构的差异,决定设置一个“开放式摸底”,但我又顾虑不熟悉的情况下学员比较拘谨,而这情绪容易传染,全场哑火了可不好。我认为,信任基于了解,也促进了解,那么我可以作为第一个分享的。我坦率的说,其实我们临床上使用小夹板比较少,我也是接到任务之后花了时间查阅资料,并且对比了全科规培的国家要求,将课程的理论和操作要点整理出来,最后总结是:我不过比你们早学习了两周罢了。所以,我也可能理解不准确,我们今天是一起提高的。学员的分享慢慢流畅起来,我们的相互了解和初步互信就开始成型。

复盘,引导的语句胜于夸奖。

我之前学习中有“三明治模式”的沟通方案,以“表扬-提点-肯定”的沟通过程来促进学员的提高,我本想照搬,但表扬完之后的冷场始料未及,难道“说的不错”是有错的?我不禁想起“肯定过程而不表扬结果”这个育儿金律。还是说,不要为一点点成绩就去肯定,也想到郎朗还是李云迪说的练琴的时候喜欢自己推敲,而不是一直有人在边上说哪里好哪里不好,“我哪里好,我知道的,哪里不够好,也许只有我才清楚。”这是句玩笑吗?我在冷场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好像不是。当我采用另一个办法,也就是没什么表情的说“继续说”,反而让一部分学员滔滔不绝。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学到位,我应该不会那么惊愕的,但是确实发生了。

引导语句的重要性,我想我在以后的教案设计中,需要加以改进。

考核,如果定位为“形成性评价”,观摩也不失为一种方案。

技能培训后的一周,我们预定了考核,考核也是分上下午两场。上午的考核采用了模拟正式考核场景,后一个学员做“标准化病人”也就是我们说的SP。然后我发现一周前的学习虽然知识点都覆盖了,但是存在记忆曲线和人群记忆共性的影响,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捆扎带的顺序,操作后注意事项中骨筋膜室综合征风险等”。午休时候有了思考,每个人考完就离开了,没有安排集中反馈,那么没掌握的可能还是没掌握;而这次教学之后下一次接触这个技能,可能又会很久,遗忘的程度会很大。我需不需要以“形成性评价”的思路去看这一次考核?考核的目的应该是未来的提高吧。

下午选择了观摩形式的考核,果不其然,一次一次的出现类似问题后,观摩的学员也意识到自己存在类似情况,逐步在自己的考核中改进,并在措辞组织中出现改进,针对考核的评分要点覆盖,在下午考核的中段出现了满分学员。

也出现了意外情况,有两位学员因为临床上的工作迟到,其他学员都离开了,错过了观摩。然后我很惊讶,两人都是低分。

教学与考核,预约着到来,也终将结束,“无不散的宴席”,但考完还给我肯定是不对的,“技多不压身”希望我的学员也会有路遇险情拔刀相助的时刻。

时常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住培考核。是教的目的,也是考的目的,相信,也是学的目的。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977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