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称“艺术爱好者”的解惑之旅

(美育读书会第十期《妈妈都是艺术家》第一章 李淼分享)

大家好,我是《妈妈都是艺术家》第一章的领读人李淼。第一章由Yixin和我共同领读,Yixin对书上的内容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领读,我则想借此机会,结合第一章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加入戴亚楠老师的美育大家庭以来的生命体验。

一个自称“艺术爱好者”的困惑

艺术鉴赏:困惑

在7月底偶然看到初阶美育课程的招生之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个半吊子的艺术爱好者。我生活在日本,自从十几年前来日本留学后,在爱艺术的学姐的带领下,我每年会去看两三次画展,也买过一些入门级的艺术类书籍,偶尔随手翻看。

曾经把去过的画展的门票做成了这样一幅“作品”,很得意地展示在家里的走廊里

但是对于艺术鉴赏,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发现自己总是难以真正享受这件事。我总是认为,鉴赏就是要学习了有关这个画家,这个时代,这个派别,这个技法,这个主题的知识才能够彻底地进行。面对着伟大的艺术品,我似乎很少有“感动”,而更多的是头脑的分析。这让我和艺术品之间,总是无形地存在着隔阂,无法建立真正的连接。

画画:痛苦

关于画画,我的困惑就更大了,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疫情期间,重新捡起儿时的爱好—画画,在遇到油画棒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几个月就成了万粉博主。

虽然两年没怎么更新过了,粉丝还在微量增加
当时的油画棒作品,照着照片画的
临摹了几幅大师画,卖给了朋友的公司,这是我油画棒生涯的“高光时刻”

但是我的油画棒博主,不到一年就做不下去了。在一边画一边投稿,收获点赞和粉丝的同时,画画这件事对自己来说变得越来越功利,纯粹的画画的喜悦越来越少,渐渐变成为了发帖而画,为了吸粉而画。

停更的最大原因是,画得多了,想要创作的渴望就越来越强烈,但却发现自己只会照着别人的画和照片,把它们完美地复制出来,这和真正的“创作”,总是有无法跨越的鸿沟,这个鸿沟让我特别难受。停下油画棒之后,我报了一些线上的画画班,尝试了钢笔画,水粉画等等其他媒介,但都上了一两个月就上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即使学会了新的技法,依然没有靠近内心深处渴望的那种创作的感觉和体验。

学了钢笔画,这大概是第三次作业
跟着一位喜欢的西班牙艺术家学了水粉画

于是我停止了画画,去生了个娃。二胎生活,似乎变相地成了我逃避画画,逃避面对自己的一个借口。无法创作这个障碍,让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没有才华,不可能成为艺术家,之前的自信荡然无存了。

从天而降的“天职”—美育

随着二宝渐渐长大,我开始重新思考今后的人生要怎么过,虽然可以说是毫无头绪,内心唯一笃定的一件事就是,无论将来做什么,都一定要与艺术有关。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生命热情,人生使命,是在艺术里,我需要的,就是一条路径,将热爱与梦想联系起来的路径。

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最迷茫的时候,偶然地看到了初阶美育导师课程的招生。美育里包含了所有我热爱的事物,直觉告诉我,这里有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看完招生介绍,我就立即报了名。关于初阶课程的心得之前在群里分享过了,就不再赘述了。课程结束后,九月底我又加入了美育读书会和艺术研习营。特别幸运的是,在短短的两个月中,美育读书会和艺术研习营,“双管齐下”地为我指明了人生之路。

美育读书会:不只是艺术

今年九月底加入美育读书会时,大家正在读《艺术:让人成为人》这本书。对于近年来阅读范畴越来越集中于育儿类和艺术类的我来说,这本书大大扩展了我的视野。特别是领读的第十五章:自由和第十六章:自然,涉及到大量的哲学概念,为了更好理解书里的内容,我开始去查阅书中提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阅读他们的著作。

同时我也发现,书中无论什么主题的介绍,必定是沿着历史来介绍,而每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的含义又是如此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又开始读历史,从古希腊古罗马史,拓展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当然也少不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和思想史。

我的微信读书的书架,能不能读完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深

和以往读历史书不同的是,这是我第一次带着今天的视角去读史,也就是带着“为什么今天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疑问去读,我想这就是一种“批判性”阅读,带着批判性思维的阅读。于是,历史不再只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一个个事件,而成了和今天的世界,社会,文化,以及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这样去读史,不再会读完就忘,历史开始成为我的思想架构的一部分,成为我的血肉,成为我理解今天世界,理解自己的重要资料和媒介,这是我参加美育读书会之前万万没有料想到的意外收获。我以为是来学习艺术的,没想到却走进了人类文明辉煌的殿堂。

其实报名领读人时只是单纯凭着一腔热血,甚至不知道领读人是什么,自己领读的章节也是被分配的。如今非常感谢当时的决心,以及总是在背后推领读人一把的小R,还有一起学习讨论的书友们。在这里真心鼓励每一位美育读书会群的书友,推自己一把,深入参与一次,你的收获将会大大超出自己的预期。

艺术研习营:重启艺术家之旅

在加入美育读书会的同时,我也加入了艺术研习营,《妈妈都是艺术家》的内容就是第一期艺术研习营的总结。我刚学完研习营第一部分的“线条”,也就是书中到前七章的内容。

研习营开篇戴老师就介绍说,通过研习营的学习,你可以掌握自学能力,包括:艺术鉴赏,找资源的方法,临摹,创作的方法,梳理作为艺术家的体验和表达。听到这里就明白,这和我参加过的任何画画班都截然不同,尤其戴老师提到了创作的方法,这句话让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

关于创作,戴老师说,创作就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艺术家必须有感而发,因为其目的并非是对形式的驾驭,而是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相适应。戴老师还提到,大量的写生练习,对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不会创作,是因为没有经过大量的写生练习。通过写生,我们才能与画画的对象物产生真正的连接,属于自己的表达,只有从那个真正的连接里才会生发出来。所以戴老师总是说,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学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画画时“卡”住的原因:因为我对于画画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我忽略了“自己”才是一幅画的灵魂,自己的感受才是画画的表达对象,而一切的形式,技巧,只是表达自己的工具。

但是要表达的东西去哪里找?戴老师也给出了方法:在日复一日的大量的写生中,藏着自己的艺术语言。我猛然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写生过,回想看过的许多大师的画展,常常有一个角落介绍他们的“草稿”,这也往往是我最不仔细看的一部分。其实大师的作品背后,都有无数幅写生练习和草稿的积累,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却一直被我忽略了。

于是从开始上研习营的第一天起,我开始拿起速写本到处去写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已经画完了一本速写本。在这美妙的两个月里,我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画了许多不同的事物,并且有了许多除了画画本身以外的收获,在此分享给大家:

收获一:与大自然深度连接

就像大卫霍克尼说:“在画了那些花草之后,我开始看到它们了。如果仅仅是给它们拍个照,那就不会像画画时那样专注地看。因此,它们也不会对你有那么大的影响。”

我平时爱拍花花草草,但仅限那些漂亮的花草,也从未对它们有过仔细的观察和了解。10月天气暖和的时候,我连着一整个月几乎每天出去散步和观察附近的植物,观察,查询关于它们的知识,再把它们画下来。一个月下来把家附近的植物认识了七七八八,并且大部分是野花野草,和平时天天路过却“视而不见”的树木。我观察它们的花,叶,树干,果实。我第一次看见它们的美,它们的生命力,它们的智慧,我开始觉得和它们是朋友,我和我身处的自然环境也因此有了越来越深的连接,这是非常宝贵并奢侈的一段经历。

收获二:记录平凡日常,平凡变不凡

我开始试着用画来取代照片,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些平凡时刻。图一是和女儿坐电车去看大卫霍克尼画展的路上,她画我,我画她;图二是一个暖和的周六中午,爸爸去钓鱼,我和女儿去围观。画下来和拍照片不同的是,因为我画下不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段和人,和自己相处的时光。翻看着每一幅画,当时的环境,气温,心情,都会涌上心头,这样的写生记录下的是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的片段。画画,让平凡的时刻变得不平凡。

图一
图二

收获三:“无聊”时刻,变得有滋味

在医院等待的时候总是最无聊的,拿起一本速写本,而不是手机,会让打发时间这件事变得有趣而难忘。图一是和大女儿在医院等待时画的,她画一会儿,我画一会了,不一会儿就画了十几页;图二和朋友约着去看画展,提前到了车站,就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下画了起来。这样的等待时刻,我想如果我没有画下,这个应该很快就会被遗忘,一辈子都不会被想起来吧,一旦画了下来,这一刻就成了永远。

图一
图二

收获四:画喜爱的事物,加深印象和了解

在书上和展上看到一些感兴趣的艺术品或者古代图腾,也可以把它画下来。图一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上看到了一幅狮身人面像的壁画,图二是去看古罗马展的时候,画下的奥古斯都的头像。这样画一遍,在和它们跨时空连接的同时,对它的印象也会变得非常深刻,会看到很多只是单纯地看观察不到的细节,我发现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图一
图二

收获五:最重要的是与自己深度连接

在画画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我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至此,我不再苦恼自己能否成为一名艺术家,不再纠结自己画得好不好,会不会原创,我只是纯粹地享受这个过程,享受每一个记录生命片段的当下。我相信生命本身,自会为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我只需跟随内心的热情,踏踏实实地实践下去,等待生命的召唤。

结语

从加入美育大家庭到现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我觉得自己已经成了全新的自己。这几个月来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实践,思考,享受,曾经模模糊糊的人生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清晰和具体。

虽然《妈妈都是艺术家》和艺术研习营的内容大部分是重合的,与自己读书不同的是,研习营是一个有共同追求的伙伴们打卡,分享,学习和成长的社区,而如果只是我自己阅读这本书,能否真正开始动手实践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每天坚持了。我也非常享受在研习营社区里和看到小伙伴们的分享画和生命故事,在此也邀请更多的小伙伴一同加入这个美妙的生命发现之旅,一起启程吧!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004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