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历史-古代中国的自然发展
古代中国,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货物交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推动了货币的不断完善,促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群体,促生了专门的交易市场,促生了专门的金融机构,还促生了异地汇兑业务,支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化。
一、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先民们处于原始社会,生活在蒙昧时代,货物流通采用物物交换这一最初的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曙光出现了。距今六七千年早期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中均有产于沿海的海贝发现(装饰用)【1】,这些遗址分布在现在的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说明当时货物流通涉及的地域已相当广泛了。
二、上古时代
1. 夏代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夏王朝,开启了王朝时代。在夏代,生产工具、粮食、布帛、牲畜、皮张、齿角、龟壳、珠玉、海贝等都充当过交换媒介【2】。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仿制的骨贝与石贝【2】,与夏代同期的其他考古遗址也有类似发现,说明贝在当时有极高的接受度,有可能已经成为货币。
2. 商代
到了商代,商贸活动更加频繁,商代金文中,常见人荷贝前行状,或者作人荷贝站在舟上【3】,表示人携带货币去购买货物或者出售货物返回,当时应该已出现专门从事货物贸易的商人。而贝在商代已是货币【3】,具有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职能。贝币的计算单位是朋,一朋的贝数一般认为是十。商代中晚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的需要,出现了青铜铸贝【3】,这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发端。
3. 周代
西周时期,官方开始设置市场,方便和促进商品交换。这一时期,铜贝币的使用逐渐增多,开始用寽计算铜贝币的价值,从此开启了秤量货币的新阶段【2】。进入春秋战国后,贝币逐渐退出流通【3】,诸侯国自行铸币,货币的标准、形状、价值多种多样,出现了铲币、刀币、环币、楚币等币种【4】。这一时期也是商人大放异彩的时期,出现了范蠡、吕不韦、猗顿等著名商人。与此同时,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影响了之后2000年的历史。
4.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多样的货币形式统一为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货币形制的统一由此开始【4】。汉承秦制,汉朝建立后,允许民间私自铸造钱币,钱币质量层次不齐,造成了市场混乱,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4】。
三、中古时代
1. 三国魏晋南北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分裂、混乱的时期,唯佛教逐渐兴盛,或许是乱世中人们更需要心灵寄托的缘故。伴随着佛教的兴盛,寺院金融在南北朝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早的依靠社会资本放贷的金融机构【8】。寺院初始仅经营借贷,资金来源是社会的捐施,逐渐积累了信用,形成了稳定的借贷关系,因而吸引世家大族委托寺院放款,寺院也逐步推出了存款和代客管理钱财的业务,具有了储蓄功能【9】。
2. 隋唐
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钱文不再书重量,而书以“通宝、元宝”,自此之后,我国古代铜钱都以通宝、元宝相称【4】。唐代中叶,长安城出现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商业机构——柜坊【5】,支持存放者使用“凭贴”、“书贴”、“文券”、“券契”等凭证取钱,相当于现代的支票功能。唐代中后期,由于经济活动的需要、铜原料缺少、各地限制钱币跨区流通等诸多因素,促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异地款项汇兑——“飞钱”。商人将钱交给各地驻京办事机构——进奏院,换取凭据,到异地合券取钱,谓之“飞钱”或者“便换”,“飞钱”也是最早的汇票【6】。
四、近古时代
1.宋元
两宋时期,蜀地通行铁钱,但因铁铸钱笨重、不便携带,蜀地道路难行,铸币原材料缺少的缘故,“交子”在四川地区应时而生。交子可随时到钱铺去兑换成铁钱,开始是商家私营,后转为官办。商人之间在进行交易时,可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避免携带实物货币的麻烦。“交子”不但是我国出现最早的纸币,更是世界最早的纸币【4】。宋代仍然有“飞钱”,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置便钱务,专办汇兑业务,汇兑凭证是“公据”,亦称“见钱公据”。
元朝以纸币为唯一法定货币,“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的纸币实物。
2.明清
明朝初期也发行了“大明宝钞”纸币,同前代纸币的命运一样,逐渐陷入滥发废弃的境地。至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开启了明清两代“银钱”并用的历史。出于各类各种成色金属货币兑换的需要,明代出现了新的金融机构“钱庄”,它们主要就是经营货币兑换业务【7】。明代已形成了市民社会,异地款项汇兑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事,“会票”大量使用,这是明代商品交换发展、资金调度频繁的必然结果。会票类似于交子,但会票的经营主体是商人和权贵【6】。
清代商品交换和市场活动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数量不足且流通行使不便问题更加突出,以纸质票据代替银钱的做法就从民间迅速发展起来【6】,包括凭帖、兑帖、上帖、上票、壶瓶帖、期帖等。清代的钱庄除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存贷款业务,而在钱庄之外,又出现了票号【7】,专营异地汇兑业务,并使用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大大拓展了汇兑范围。钱庄和票号的经营主体都是商人,后续发展中,钱庄与票号相互借鉴,钱庄开始经营汇兑,票号则也经营存贷业务,它们的功能逐渐趋同。不过,由于要开办银钱兑换业务,钱庄的业务重心一直未偏离普通民众和区域内汇兑,而票号的业务重心后期越来越偏重达官贵人和官方汇兑。虽然票号盛极一时,但在后来面临银行竞争时,却比钱庄更早衰败,这是根本原因。
五、回顾
中国古代并不是停滞的时代,在千年的时间跨度上看,支付领域涉及的要素,如货币、金融机构、汇兑工具等,都在缓慢的进步着,假以时日,它们有发展到现代支付体系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吴慧.中国古代商业[M].商务印书馆,1998.
【2】尹继志,陈小荣.试论贝币在我国的行用[J].金融理论探索, 2008(3):79-80.DOI:10.3969/j.issn.1006-3544.2008.03.027.
【3】杨升南.从甲骨文的"买"字说到商代的商业[J].中原文化研究, 2019, 7(3):5-14.
【4】中国货币史.https://winfo.crc.com.cn/crc_mobile/crc/magazine/258/202205/t20220530_609223.htm
【5】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抵店 柜坊 寄附铺[J].中国金融, 2010(7):2.DOI:CNKI:SUN:ZGJR.0.2010-07-034.
【6】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之三: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工具创新[J].金融博览, 2009(7):4.DOI:CNKI:SUN:XXJR.0.2009-04-049.
【7】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之四: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业务创新[J].金融博览, 2009.DOI:CNKI:SUN:XXJR.0.2009-05-049.
【8】周建波.佛教寺院金融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J].世界宗教研究, 2018(2):8.DOI:CNKI:SUN:WORL.0.2018-02-009.
【9】卢晓刚.南北朝金融:寺庙既开"当铺"又办"银行"[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4, 000(010):112.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