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之阅读‖两套大纲(2)

这次的共读是打包式的,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大纲”,包括第五、五十和七十节。

还是共读好,大家各抒己见,头脑碰撞,再由资深人士德静老师做小结,收获远远大于自己的闭门造车。

一,原本我的解读非常的浅显,第5节《“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我觉得就是“学习”和“读书”两条腿走路。用书中的原话来说,第1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我认为这是属于课内的范畴,第2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而阅读将这两者有机联系起来,而且这种阅读带有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智力,一个翅膀是背景,想到这,我就想起来悦读→阅读→越读,这样孩子们学习起来会越容易。

因为这三重读其实有内在逻辑性,是次第深入的:吸引力→有趣→复杂变容易。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原文来说,某一时期孩子们所学的概念越复杂,老师给学生推荐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

二,第50节《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明明白白指出是老师们(学校乃至整个教育)把孩子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压榨得所剩无几。我的粗浅认知是因为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建构起因果联系,主要是老师的引领暂时还欠缺,所以孩子们不得不在硬性的要求下,背诵大量原本理解了就可以掌握的知识,学科特点不同,识记、理解、背诵的范畴、数量自然各不相同。而太多的一线教学都在用“一刀切”的方式,争着逼孩子们一背到底,“只要背不死就往死里背”。

呜呼哀哉!孩子们的负担之重可见一斑。

三,第70节《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中所谈到的情形,我认为就目前来说还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在学龄前就该点燃各种不同才能孩子的火花,比如天才的数学家、机械师、模型设计师、植物栽培家、化学家、语文学家“”历史学家……

这是标准的因材施教,这对老师的要求特别特别高——教师必须是全能型的,得有足够的能力、耐力、包容力和静待花开的定力,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具备,内因和外因均配合,才能把几乎所有孩子的无限可能,多种潜力发挥到淋漓尽致。

这样,最有才能的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超出教学大纲的范畴,则一个一个有才能的学生所构成的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这实际上就是“先富”的带动“后富”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可我总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综合起来,这三节是一脉相承的,唯有老师深谙两套教学大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广撒网、广积粮”,孩子们学习才会更容易,教学双方的效率才能更高,师生双方才不至于有太多的时间被浪费,然后,有某方面才华的孩子才有可能性超常发挥,从而实现“才美之外见”。

就我个人而言,实际情况却是,我连“两套教学大纲”这一说法都是刚刚知道,又遑论熟悉、落实、践行呢?

任重而道远呐!

以上只是我对这三节的粗浅认知。

其他伙伴们畅所欲言,金句频出,收获颇多。

而最让我大呼过瘾的是德静老师高屋建瓴又精准凝练的几句总结:

1.关于两套大纲

德静老师说第1套大纲不只是学习,也不只是教材,而是包括课标、考纲、孩子们的认知情感等在内的综合,打个比方说,第1套大纲是盐的话,那么第2套大纲就是海水,第1套大纲是冰山上面露出的一角的话,则第2套大纲就是海水下面更多隐藏起来的冰山。

这种观点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也越发有茅塞顿开之悟了。

2.孩子们负担为何过重

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自由支配时间哪里去了?德静老师干脆利索的指出,根源还是在老师身上,她点出三点:①老师对知识清单捋得不清晰,②对相关概念掌握不精准,③孩子们的智力背景不丰富。

要想破局,就需要从这三点入手,逐个击破。

瞧,直击“七寸”!

这就是高手!

3.怎样鼓励学生“超大纲”

谈到这一节时,德静老师直言不讳的指出,大家不必埋怨教育环境如何的不尽如人意,学校其实是负责为指定部门选拔人才的,这可能也是教育的暂时目的,关于教育的素质功能,更多的权利和选择应该在父母手中。

理解了这个大前提,她从两个维度给出建议:

①对于教师,保持热爱、挑战难度,做到身心不割裂,工作生活不割裂。

②对于父母,一定要保有一份敏锐,及时“发现”孩子,给予孩子读、写等方面的通识能力,最好能培养、发展出孩子的一两项才能,这样即使在学习上,孩子们暂时找不到自信,也会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可能性(听到这里,我的心被一阵钝疼所包裹,我家闺女如今除了学习,别的路子几乎被堵塞殆尽),让孩子的个性得以舒展,素质真正的提升……

她的那句话犹如闪电一般击中了我:

不要让老师的平庸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天!我的双重角色——母亲和老师,均是平庸的!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非学无以广识,非读书无以赎罪呀!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028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