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打破沉闷的压抑,燃起自由的熊熊大火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野火集》的作者是来自宝岛台湾的龙应台,其实刚开始我是通过《目送》来认识她的,《目送》的文字隽永且温馨,同时能予人关于生命的思考。《野火集》是龙应台早期的作品,也是她最富有盛名的代表作,《野火集》是一本关于社会批判的书籍,其文字风格与《目送》有着极大的差别 ,前者辛辣冼练且讽刺,如一把尖锐的长矛直指人的内心,让人产生极大的心灵震动 ,后者婉约清新,如涓涓流水涤荡人的心灵,而这两者竟共存于一位作家身上,透过《野火集》,我感受到了龙应台身上那股滔滔的浩然正气,如一位斗士,阴暗狡诈凶险的小人见之暴露狰狞面目、怯懦胆小怕事的平民见之愧疚继而奋起,迂回试探纠结的笔者见之无颜再度执笔,《野火集》见证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

  1984年11月20日龙应台在“中国时报”上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文章,这篇文章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也是龙应台放的第一把火。当时台湾社会环境恶劣,社会体系崩坏,人们又处于高压威权体制的压迫下,很多人不敢直言社会的种种弊病,怕招致迫害,更严重的是,更多的人已然麻木不仁,习惯了逆来顺受,对各种不公平、不公正以及不合理的事件一昧忍受,这种不堪的社会景象对刚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龙应台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她愤然执笔,针砭时弊,为的是激起台湾民众心中那尚存的良知!

  古语道“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难道龙应台不怕自己的文章激起当权者的不满吗?当时的台湾不乏有识之士,缺的是敢站出来大声说话的人,龙应台的巧妙之处在于她没有把矛头指向政府或执政者,而是严厉批判台湾民众的麻木,龙应台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文字的余地性和隐晦性把控的相当老道,看似只是在指责台湾民众的一昧忍受,可再仔细深究下去,台湾民众为什么不生气?是他们丧失生气的能力了吗?还是他们不敢生气呢?如果是他们不敢生气,原因是什么呢?答案自然浮出水面,他们没有言论自由,确切一点来说,是没有太多的言论自由,他们谈论的事情都被当权者限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里头,犹如戴着镣铐在狭窄的圈子里跳舞,所以症结的核心还是威权统治,龙应台想要做的是通过激起台湾民众的“怒火”,对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事情敢于生气,她还想要台湾民众深切认识到政府是要为它的民众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如果它做得不好,我们有权把它赶下台,重新选一个能真正服务我们的政府的这样一个道理。但是这一切的实现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承担巨大的风险,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到当权者的迫害,龙应台对这些心知肚明,可她依然要大声说话,不断“放火”,不烧掉社会的积弊誓不罢休,绝不停笔!

  龙应台往教育领域投去了两支火把,一把是《幼稚园大学》,另一把是《机器人中学》,为什么龙应台起了这么两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标题呢?龙应台印象中的大学氛围是自由开放的,学生可以质疑教授的观点,甚至是反驳,学生与老师常常会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彼此成长,但台湾的大学明显不是这样,台湾的大学生不敢质疑教授,他们认为教授的观点和做法全然正确。龙应台挖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大学生尊师重道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震慑于教授的权威,服从于教授的权威。不仅如此,对生活中”抱着走“和课业上”赶着走“的教育模式,龙应台毫不留情地鞭笞道——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自律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逐渐丧失,办教育的人如果继续呵护和控制大学生,只会让台湾的教育越办越糟糕!龙应台在此篇文章中提了这么一句话,”我们的教育究竟希不希望教出独立自主的学生来?答案若是否定的,这篇文章便毫无意义,可以烧掉。”不难推究,龙应台此番话意指威权统治者,可她就是不直接说出来,她深知文章内容的界限是什么,当权者的容忍限度在哪,龙应台作为一个文学家,巧妙运用文字说出了其他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或说不好的话,文章字字痛斥混乱的教育现象,却又在暗暗撼动威权体制这一疾病根源,有评论家说她的文字媚俗的很,大概原因在此,相比其他直接批判挑战威权体制的刊物被严加查禁,龙应台的大部分文章还能在专栏正常刊出,能让台湾民众看到,这就不难感受到龙应台的用心良苦了。

  在《机器人中学》中龙应台列举了一些中学对学生穿着,服饰等方面的严加规定,这些规定严苛到了反人性、反理性的地步,但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并未提出建议,只会说我是在执行上级下达给我的命令,所以这套高压管训的框架长久以来圈在学生身上,一有错误就严加处罚,将学生“驯化”成了听话的机器人,龙应台向教育者,向台湾的家长发出叩问,“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在此篇文章结尾处龙应台大声疾呼,“制度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没有人的争取和努力,当然就是梦想!”我想这里的制度指的是教育制度,可是社会的变革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育与良好的教育息息相关,一旦培育了大量人才,威权体制还能继续存在吗?恐怕一切威权体制都将瓦解!

  龙应台的文章跟当时台湾其他作家的文章比较起来,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在向台湾民众讲理,希望他们有所转变,为何独独龙应台的文章有燎原之势?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龙应台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和深厚的家园情怀。龙应台不仅有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意识,而且难为可贵的是她始终将自己同广大的台湾民众联系在一起,她写的文章力图通俗易懂,以便市井小民也能看懂,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到教书育人、家园文化,龙应台不仅由浅入深地讲述问题,而且她在很多情况下是以一个台湾市民的身份去鞭挞这些弊病,这就在向广大的台湾市民传递着信号——这些问题你应该关心的,你可以关心的,你不能坐视不理,你的不关心会让你的子孙后代受苦……

  在《台湾是谁的家?》一文中,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龙应台深厚的家园情怀。“我还可以恨恨地说,台湾的社会是个道德腐蚀到骨髓里的社会——不怕你骂我数典忘祖。因为我对台湾还有信心。”只有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家园深爱到了极致,才忍心将它“腐烂”的躯体悉数解剖后再进行疗愈。正因为龙应台有着深厚的家园情怀,她不愿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地家园走向没落而无动于衷,相反,她要振臂疾呼,将一支支火把投向台湾各处,她要唤醒“沉默的大多数”,试图力挽狂澜,拯救她心爱的家园。“家,可以暂时挥别,可以离弃,可以忘怀,但家,永远还是那么一个。”这是怎样深厚的家园情怀啊!有哪一位读者读到这句话不心头颤动呢?!龙应台将自身的一腔热血化作一团团猛烈的野火,烧出了台湾的一片天,谁都无法假装看不到野火,人们仿佛能从炽热的野火中看到台湾未来美好的明天!

  《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中不仅有龙应台的文章,也收录了许多文化界人士对《野火集》的看法。有人怀念野火,希望龙应台再次“纵火”;有人表示不能熄火;有人期待“新火”相传;有人检验龙应台纵火的成效,认为如今的台湾虽已摆脱威权体制,获得了自由,可新问题层出不穷,似乎得到自由后台湾现状变得更糟糕了;有人认为现在的台湾民众不是不生气,而是太容易生气了,成天聒噪却解决不了问题……众说纷纭,无所谓对错,但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野火的出现与那个特定的年代密不可分,野火也只能解决当时的问题和突破当时的困境,台湾终究因为野火的出现而加速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野火已然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每当社会发展碰到阻碍,我们不妨重读《野火集》,回望过去的历史,回顾我们来时的路,历史的经验教训或能给予我们启发,新问题的解决需要燃起新的野火,需要新社会的知识分子延续野火精神,承担起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勇于揭开社会的“脓包”并提供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持续向前发展!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218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