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SPA之Trigger

今天看了一檔心理類節目,根據網友的心理困擾,節目邀請了心理學博士Pam來給大家解答。

主持人TOEY説,自己一直對喜歡喝酒的人很反感,小的時候她爸爸老是出去喝酒,自己長大以後一直對喜歡喝酒的人有偏見。如果是普通朋友倒還好,但看到男朋友喝酒或者是身邊的人喝,她就會覺得無法接受,甚至和对方产生争执,而争执結果可想而知,都是不欢而散。

針對今天的話題,Pam提及了trigger這個概念,Trigger原意是扳机,也指引发不良反应或发展的起因或诱因。這裡的trigger指的是過往經歷中的某個回憶或感受被觸發了,導致了我們回憶起類似的感受,形成現在的情緒。

也就是説,TOEY看到男友喝酒,馬上就想到小時候爸爸出去喝酒時自己的感受,這會導致當時自己的情緒原封不動複製到現在,再重複一遍。不過Pam説,Toey看不慣愛人喝酒,有可能是她回憶起當時爸爸因喜歡喝酒,所以无法陪伴自己。與其說是喝酒讓她厭惡,不如說“喝酒=不能陪我”的感覺讓她不好受。

Toey恍然大悟,她說今天才算弄明白了自己為什麼總是對喝酒有那麼大反應,但是一旦知道Trigger在哪,好像对“喝酒”也变得能接受一些了。

Pam還举了失戀的例子,大部分时候並不是當下“失戀”这个事实讓人如此痛苦,而是我们会不由自主想起以前相似的失敗經歷,此情此景如此熟悉,自己在戀愛中再次失敗了,回憶起之前的痛苦,这种痛苦就像复习一样复制粘贴了过来。

Pam建议我們,不如自己去察觉自己的Trigger是什么,最简单的是观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哪些会让我们的情绪产生波动。

昨天下午,手机顯示有人来电,我看了一下,不想接,于是就按下了手机息屏。这是我常用的(不失礼貌的)拒接方式。我通常不会主动挂断电话,而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一直没有而放弃。最后来电者放弃了,手机恢复了平静,但是我的内心却不太平静,心情没来由地烦躁起来。

让我烦躁的,并不是没接电话,而是“我很懦弱”、“我不敢接電話”讓我羞耻。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就算不想和来电者有所交集,我也不敢在电话中直截了当告诉对方。事後自己還会努力为自己編織正当的拒接理由。而正是这些内心活动让我产生了心烦的感觉。

现在想来,这种情绪的波动似曾相识,只不过以前都没有注意到,应该是“trigger”發生了作用。并不是昨天下午发生的事让我烦躁,真正令我烦躁的是类似的經歷,類似的羞耻感。

前两天才看完《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这本书,終於明白,原來心理防禦機制會自動挑最轻松的做法。

好在我意识到了这些,下一次看到不想接听的电话不如按下接听键,在心理防御启动时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做法,心里想什么就说出来吧,就当是一次破防练习。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220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