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004|儒林外史并不想励志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LQD,福利很多哦】

吴敬梓动笔《儒林外史》之时,时代环境很不友好。雍正一朝因为皇位之争带来兄弟相残、君臣相忌,内部矛盾大,特务手段多,文字狱盛行。

如汪景祺《西征随笔》案(讥讪清代统治者,雍正亲批:“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钱名世作诗案(称颂年羹尧,雍正亲书“名教罪人”四字,让地方官制成匾额悬挂钱家)、查嗣庭出八股试题“维民所止”案( “维民所止”被认为“雍正”二字去头)、陆生柟《通鉴论》案(评价古代帝王,被雍正认为影射自己)、徐骏奏章笔误案(将“陛下”的“陛”字写成了“狴”,诗集中还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句,以为讥讽);还有牵连极广的吕留良案(落魄文人曾静派弟子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案发后交代其叛逆思想源于已故吕留良著述)等。

雍正在朝十三年,这些案子的发生正逢吴敬梓二十三岁至三十五岁,见识趋于成熟,体会必然很深,都会影响小说行文。

虽然《儒林外史》大部分写于乾隆朝,那时的恐怖空气相对缓和,但威胁还是严重存在,文人受限制极严,组织诗社、文社都算违禁。若是笔端流露反满情绪,多半便有杀身之祸,甚至株连亲族、朋友、学生。比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曾诏令销毁书坊所有小说“淫词”,印刻者流刑,贩卖者徒刑,著书人当然治罪更重。

《儒林外史》的很多内容取材于作者自己、程廷祚以及作者认识或听说的一些其他真实人物、真实事迹,也有部分取材于历史人物或史料。不过对读者来说,咱们主要关注小说本身,不必特别关注故事原型。勾沉索引的事儿,交给专家和考据癖吧。

顺便说一句,同样反封建反传统,但《儒林外史》与《红楼梦》显然完全不同,《红楼梦》是繁花落尽的哀歌,《儒林外史》是家常可见的讽刺。这是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杰作,有人评价其为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因为讽刺就是它的主题。

偶尔看到有人说《儒林外史》未必是讽刺,甚至说范进中举之类很励志,这绝对是一种误读。歪解戏说图个热闹无妨,若是当真就输了,因为只要认真细读小说中的细节,就能体会吴敬梓的笔下用意。还有人说作者笔下的描绘趋于夸张,因为作者本身只是个秀才——虽然小说中许多素材来自传闻或史料,但不要忘了,吴敬梓的祖上是阔过的,他确实放弃了富贵功名,我们不要轻易说他没有见识过富贵功名。

当然,《儒林外史》中有部分情节与作者意图相违,疑非作者亲笔。如第三十八回写郭孝子寻亲经历,第三十九回萧云仙救难、平少保奏凯,以及第四十回劝农兴学,还有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大战,这些内容有的不真实、有的概念化。特别是有几处对话,跟全书主题冲突,如第三十九回郭孝子劝萧云仙不要做侠客“乱民”、要“出来替朝廷效力”、不枉“青史留名”之类,包括萧云仙表态,以及他父亲萧昊轩让他“报效朝廷”等等,与王冕逃仕截然相反。若说是讽刺,又显得很笨拙,而且本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现在的五十六回本,即使去掉公认后人所加的最末一回,还有五十五回。但程晋芳给吴敬梓作的传和《全椒志》都说原书只有五十回,因此那些不合拍的情节有可能是后人所加。

如此种种,我们边读边说。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23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