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224)
【原书卷十五·一】
元相《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因《隋书·音乐志》:每岁正月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观之”,谓之“场屋”故也。今误称场屋为试士之处。
元相,即元稹,曾任唐代宰相。
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西十九里。
《连昌宫词》,唐代元稹创作的长诗。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在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任司马,写下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
弦索,音xián suǒ,意思指的是乐器上的弦,多用作弦乐器的总称。另外也可表示弹奏弦乐。金、元以来常称用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弦索”,一般多指北曲。唐·顾云《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诗:“弦索紧快管声脆,急曲碎拍声相连。”宋·周邦彦《解连环》词:“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也称《弦索西厢》。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予幼时,犹见老乐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弦索,今绝响矣。”明·沈宠绥著有《弦索辨讹》三卷。
贺老,音hè lǎo,一般指唐代天宝末乐工贺怀智,善弹琵琶,世称贺老。唐·元稹《连昌宫词》诗:“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清·吴伟业《虎丘夜集作图纪胜因赋长句》诗:“贺老一歌常月下,泰娘双桨即门前。”宋·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词:“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另,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尊称。唐·张祜《偶题》诗:“唯恨世间无贺老,谪仙长在没人知。”
定场,音dìng chǎng,释义:1、出场表演。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定场排汉旅,促座进吴歈。”2、犹压场。谓演员技艺高超。宋·苏轼《虞美人·琵琶》词:“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宋·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词:“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场屋,音cháng wū,释义:1、盖在打谷场上或场院里供人休息或存放农具的小屋子。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有人见黑狐醉卧场屋中。”王厚礼、王可祥《一个做了三年生产规划的合作社》:“除了搞好田间生产以外,又抽出两千多劳动日参加了其他基本建设,例如填大场、盖场屋、筑坝、开渠、作豆腐、推粉等。”2、戏场。唐·元稹《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清·顾炎武《日知录·场屋》:“场屋者,於广场之中而为屋,不必皆开科试士之地也……故戏场亦谓之场屋。”3、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宋·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空拳入场屋,拭目看京师。”宋·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名高场屋已得隽,世有龙门今复登。”4、引申指科举考试。《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六年》:“景庄老於场屋,每被黜,母辄挞景让。”胡三省注:“唐人谓贡院为场屋,至今犹然。”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侯元经》:“侯元经,号夷门,台州才士也。词赋敏赡,屡困场屋。”章太炎《国学讲义》60页:“东坡的史论,有故意翻案的,有不必作的,和场屋(应试)文一般,也非发于情之作。”
《隋书·音乐志》,唐·魏征等人所撰《隋书》的第十三卷至第十五卷。编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主要取材于隋代诏令、奏议及南北朝至隋代的音乐专著。原为《五代史志》的音乐部分,兼述南朝梁陈、北朝齐周及隋代等五朝的情况。其中首卷述梁陈两朝的雅俗之乐,次卷述北齐、北周两朝的雅俗之乐,次卷末尾以及末卷述隋代雅俗之乐。每卷雅乐部分并著录歌辞。书中所记苏祇婆的五旦七调、郑译的八音之乐、隋代燕乐七部乐的来历等,都是关于唐宋燕乐调的来源的重要文献。
《隋书·卷十五·志第十·音乐下》:“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闲言碎语:元稹《连昌宫词》诗:“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一联,引出了袁枚对“场屋”一词词义的考证,认为“场屋”的意思是戏场,而后人将科举之处称之为“场屋”是误用。有关“场屋”的意思,上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笔者在此提出的问题是,“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中的“定场屋”三个字,应该如何句读,即是“定、场屋”?还是“定场、屋”?笔者认为,从诗文的上下文意思,应该是“定场、屋”,这一联诗的意思是:夜半时分,明月高悬,弦乐回响在夜空之中,这优美的声音来自贺老琵琶演奏压轴演出的屋子。再者,宋·苏轼《虞美人·琵琶》词:“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宋·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词:“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他们显然也是把“定场”与“屋”分开了。当然,如果硬要将“定”与“场屋”分开,也未尝不可,这样的话,这一联的意思就可以作以下理解:夜半时分,明月高悬,弦乐回响在夜空之中,而贺老琵琶演奏声起,其高妙的音乐、技法震慑安定了整个戏场。自古以来,“诗无达诂”,或许,这两可的解释,恰是诗人的追求!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