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最温暖的乡愁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个飘雪的冬日午后,窗外白雪皑皑,屋内暖意融融,喝一杯热茶,读一本好书。

有书陪伴的时光都是惬意的,感受书香的气息,便是一种美好。

这本尘封在书架的《边城》,是一位老师送给我的,有着特殊的意义,几经搬家辗转,幸好我没把她弄丢。

打开书,看到题记就感到一阵温暖:

我对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作品里随处都可以看出。

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是个全然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求取知识和安慰的热忱,却一定能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从容的读下去。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作者用温情的笔触在题记中写道,他的作品大多以什么题材内容为主,写给哪些群体,又有谁能认真地读下去,且作品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感受和启示。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沈先生谦逊有礼、有温度有力量的感召:你们不一定会喜欢读我的作品,也许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城市里的孩子,可能还无法感受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小城故事,但如果你读了我的作品,或许尚能给你们一些自信和勇气。

其实从学生时代就了解并断续读过沈先生的小说和散文,我个人比较喜欢沈先生早期的作品:市集、小商贩,走过、路过的地方,都是先生文章所描写的市井生活的对象。

读“市集”就有这样的感受:

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以前欲雪未能的时节,还是霏霏微微落将下来。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濒着瘦瘦的河,被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

照例的三八市集,还是照例的有好多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去卖的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逸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的副爷们、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去去来来,人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单单是卖鸡蛋的地方,一排一排地摆列着,满箩满筐的装着,你数过去,总是几十担。辣子呢,都是一屋一屋搁着……

笔者用声音、色彩、人们的谈话、动作,多侧面、多角度的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乡间丰足热闹的市集场景。展现了湘西美好的风土人情,人们朴实的生活方式,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令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越是细碎的市井生活,越能体会到那种人间烟火气的温暖,沈先生的文字似乎带着流水的韵律,勾勒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山水画,把人、物、景都写活了!

读到槐化镇,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影子,传说中的大风洞没人敢去,他却敢,因爱玩,他可以反抗封建迷信。南街口的如同碉堡似的大铁炉,也是他的玩耍之地:“到了铁炉边,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有人许可我在炉顶看起来像鸡笼一样那个风箱屋子住两天……”简直充满了无限童真童趣。

槐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落雨。雨之类,像爱哭的女人的眼泪,长年永是那么落,不断地落,却不见完。鸭子在街中嘻嘻嘻嘻哈哈的乐着,变了平日的颜色,拖泥带水,把一个扁嘴壳插到街石跷起的缝隙中,去脏水里寻找红虫曲蟮一类食物……这一段描写把槐化镇雨天多的气候特点突显出来,鸭子毛变了色、嘻嘻哈哈、扁嘴壳去石头缝里找食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雨后的老街景观,画面感极强。

而读到翠翠,是让我很伤感的,一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子,守着一个美好的梦。

梦中爷爷还在,岸边摇曳的虎耳草伴着歌声随她入睡。关于她的故事已经模糊不清,只记得白河边美不胜收的风光。“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这写景的文字多么生动,如画卷般缓缓展开,彷佛附在翠翠身上一起生活在了故乡的山水之间,而沈先生的《边城》,便是一首源自湘西山水间的田园牧歌。

轻轻把书合上,我看到远方有一湾溪水,一道长桥,香草山花,随手可以摘拾,那是美丽的故乡:一座边疆僻地小城,许多人曾经生活的地方……那里远离繁华喧闹,淳朴清秀,一如那山水之间的风景,纵是花开花落, 始终未变。

故乡,永远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温暖的所在。

故乡很远,也很近,因为乡愁就在我们的记忆里。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43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