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实践活动,提升读写能力

今天听了三个小伙伴的课,分别是一小黄志芹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五小齐笑微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西门豹治邺》和三小黄素琴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一个粗瓷大碗》。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段,很明显有不同的风格,但是也有着不少共同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准备比较充分。三堂课从课堂上的呈现来看,都比较认真地研读了文本,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还反复试教调整了。比如三小的黄素琴老师试教了三次,还邀请了备课组内的老师反复来听课、研讨。这样不断否定自己,不断重构自己的认知的过程就是成长。承担即成长,希望今后的活动,每个伙伴都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承担的任务,在不断地承担中不断成长。

二是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三堂课都能比较好地根据年段重点、单元主题,比较准确地定位课时目标。比如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一小志芹老师这堂课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读好儿歌认好所有生字,写好“用”这个生字;齐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简要复述故事,所以整堂课齐老师都是在围绕让学生学会简要复述《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从概括小标题,到提炼关键词,到简要复述每一个小部分,到最后通篇复述。素琴老师上的这一堂课的单元目标是感受人物品质,黄老师设计的大问题“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深受感动”很好地落实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三是聚焦任务群,设计了多个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2022版的《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一堂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侧重于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与梳理”,黄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儿歌、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感受儿歌的美好。齐老师的这一课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个任务群,首先设计了一个交际大情境:文史官如何向魏王汇报西门豹治邺的过程,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语言实践活动,来逐步地实现这一目标。素琴老师重点设计了两个大任务,一是找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谈感悟来体会赵一曼的品质;二是当小小讲解员来复述这个故事。在这些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实现了课堂上的真学习、真成长。

四是体现了教学评一体。《课程标准》中提出,我们要注重教、学、评一体,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齐老师和素琴老师都设计了过程性评价的表格,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标可依,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过程到底要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就有了明确地指向,很好地指导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当然,也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现细说如下:

一是没有关注到全体。志芹老师和笑微老师整堂课都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没有让学生在小组里或者同桌之间交流学习,也就是说那些语言实践活动成为了几个学生的学习,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这堂课的陪衬与看客,没有实践的机会。只有素琴老师的课堂在几个重要的环节中设计了小组或者同桌交流学习。

二是教师的教学激情不够。三位老师都过于冷静,没有全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有点游离于故事之外。比如志芹老师在讲“下雪啦,下雪啦”这个句子时,可以更加激动起来,让学生想象下雪的情境,并老师自己要沉浸其中,可以跳起来,看着天空,惊喜地喊“下雪啦,下雪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这样的情境中。素琴老师自己对赵一曼这种民族大义的理解有多深,会折射在你的语言之中,老师可以深情地讲述赵一曼面对死亡的无畏的事例,让学生受其感染。

三是一些教学细节处理得不是很得当。比如志芹老师在拓展这首诗内容做得不够,可以再引导想象还有哪些动物小画家会加入到这个创作的队伍中来,说了之后进行续编。笑微老师在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时有点硬塞给学生的感觉,可以更细致一点引领怎么概括小标题;素琴老师的课件略显粗糙,可以做得更精美一些。

总之,这三堂课带给大家很多的思考与启发,有很好的研讨价值。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48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