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醉酒那点事(45):从一字之差,还原刘伶“醉酒”的另一真相
看正史里的记述,往往很有趣。尤其是在“惜墨若金”的古代,对人外貌的记述并不多见,简单到了省略的地步。而对于刘伶,却是格外地对其相貌作了描述,一字“丑”。
对此,除唐朝房玄龄等组织编著的《晋书·刘伶传》,即被后人所认为的正史外,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由南朝宗室刘义庆所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容止》篇中,就对刘伶外貌做出过具体描述:“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大意是说,刘伶身高四五尺,相貌非常丑陋、憔悴,可是他悠闲自在,不修边幅,质朴自然。在这段记述中,最关键的仍然是四个字,即“貌甚丑悴”。
这四个字,与上一节我们所提到的《晋书·刘伶传》中所记述的“容貌甚陋”四字,其实是有严格区别的。
在上一节,我们之所以首先提到《晋书·刘伶传》中的记述,除《晋书·刘伶传》作为正史,对刘伶有着一个比较全面地记述外,最关键的还是后人大都看重正史。一提到刘伶及其醉酒,也往往都喜欢引用《晋书·刘伶传》,而非《世说新语·容止》篇。刘伶之所以给后人留下了“容貌甚陋”的深刻印象,其根源也主要在于此。
那么,同是对刘伶容貌的描述,一个是“容貌甚陋”,一个又是“貌甚丑悴”,区别到底又有多大呢?又为何要说,通过两种不同历史版本的记述,又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还原刘伶“醉酒”的另一种真相呢?
首先,都知道,刘义庆所生活的时代,毕竟是距离刘伶最接近的一个朝代,相距也就几十年。再加上,这一时期,也正是对“竹林七贤”七位人物狂热接受和追捧的一个时期。如单就个体而言,先有东晋隐士戴逵所作《竹林七贤论》,详细记录竹林七贤七位名士的生平事迹;后有南朝宋颜延之作《五君咏》,咏五君而自持忧愤;再有南北朝中后期的庚信,更是吟颂“刘伶正捉酒,中散欲弹琴”,来表达对竹林七贤中刘伶和嵇康的敬仰等。所以,等到刘义庆组织人来编写《世说新语》时,自然会对刘伶容貌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描述。
其次,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文学个纷纷对“竹林七贤”给予追捧和传播,才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世说新语·容止》篇中对刘伶容貌“甚丑悴”(而非只“甚丑”)的描述,才是刘伶的真实原貌。
或者说,这样一个历史记述,更应该是自嵇康被杀、阮籍郁闷而死,以及“竹林七贤”这个著名民间组织名存实亡之后,满怀悲愤的刘伶,开始“病酒”的刘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种面貌。所以,紧跟着也才有了对他“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的描述。
只是,在此,我们想重点说明的是,这更应该是对刘伶“病酒”后一种精神状态的描述。
或者,也可以这样概括为:少年时期的刘伶,当是一位有志少年;青年时期的刘伶,更是一位志向远大,满腹经伦的青年;自建威回乡后一个很长时期内的刘伶,则更是一个为寻求救国之道而游走四方,并最终与包括阮籍在内的嵇康、向秀、山涛、王戎、阮咸等贤达相遇。
然而,面对嵇康被杀、阮籍郁闷而死,以及“竹林七贤”的名存实亡,一个报国无门的刘伶,一个陷入极度悲愤和苦闷之中的刘伶,一个“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的刘伶,你想想,他的容貌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所以,对刘伶容貌的描述,更是对刘伶“病酒”后容貌的一种描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