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了清明节
屈指一算,已有好几年没回老家祭祖扫墓了。
没有办法,路太远,而自个儿只是个挣钱不多的穷老师,车什么的从来不敢想。手头总是拮据,于是便冷落了祖坟里的祖宗和父母。每每想起来,心底都会隐隐发痛,难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最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以及向后代子孙宣誓本家族的出处和来历。
实际上,除了清明节,咱海内九州还有三大意在祭祖的节日,其分别是除夕、清明节、七月半(中元节)和重阳节。当然,与清明节的影响力相比,其他三节日远不在同一个等级。清明节可谓华夏璀璨文化中最具分量的一笔。
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扫墓”也罢,“扫山也罢,都有过明显的动词“扫”,说明早先时“扫”并非一个象征性的动作,而是切切实实的举止,那前往祖坟时携带打扫清扫的工具是肯定的了。只是后来由于坟墓外在样式的变化,才不用清理扫除了。
而在敝乡,直到现在,清明节前往祭祖时,家里的男性成员还会携带铁锹,刨子和扫帚等农具,以便遇到坟堆被田鼠野兔獾等挖洞做窝时,顺手填补,重新填平。
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以示敬意;扫墓时,出门前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如果遇到祖上或父母,其中一个的生日和忌日的话,那就在家里的香火堂里祭祀。一般不到坟地。
几千年来,国人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同时也对子孙后代进行祭祖爱祖教育。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可以说很有见地。
除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外,古代诗家以《清明》为题的作品还有很多,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对此节日的重视。下面就随手拎上几首:
清明(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该诗表达了杜甫对于世事沧桑和人生离别的感慨。诗中以清明节为背景,写出了繁华的长沙城,人们纷纷出游的景象。渡头的翠柳摇曳,映照着人们欢快的笑脸。街头上马儿红着蹄子,饰得骄傲,水边的船上传来欢声笑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对历史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于人世短暂和变幻无常的思考。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的大意是:从大自然的角度讲,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竞相绽放,犹如笑脸。可自人们的祭祖习惯上看,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天上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清明(宋·王安石)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鞦韆寂寞垂。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清明那天,太阳已经西斜,酒宴散场,夜幕降临得很慢。在南边的小路上,一个孤单的秋千摇摆着,无人陪伴,显得寂寞感伤。此时,有人躺在长草丛中,与一个装满美酒的长瓶为伴。忽然,一阵风吹过,带着急促的乐声,穿过青枝间。
···········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