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对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困惑

  我能力有限,不能预言经济未来的路在何方。但是我想我们可以从过往中总结经验并对未来展开思考。如果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历程按照驱动要素的不同进行划分,我想大概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之后到入世前,国内市场需求+地方政府主导投资。改革开放初期,中央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原被压抑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财政包干制度的确立促使地方政府能够依托之前的工业基础以及国外相对先进技术和资金,在满足自身财政需求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双重目标下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工商业。虽然在这一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地方政府投资主导的模式,但不容忽视的是此时广阔的市场给予企业十分优异的生存和扩张机会。工业生产的产品很容易即被广阔的市场吸收。但个人认为该阶段发展的顶峰应是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94年之后,分税制改革中税制改革以及财政体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失去发展“乡镇企业”的动力,叠加国内市场需求逐渐饱和,经济增长逐渐乏力,GDP增速放缓。
  第二阶段,入世后到当前,国际市场需求+要素投资。虽然该阶段驱动要素仍然是市场需求和投资,但与前一阶段有明显区别。第一,2001年入世为我国进入国际市场扫除最大的制度障碍,我国工业产品能够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此时市场由国内需求转变为国际市场需求。第二,前一阶段的投资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此时投资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而第二阶段随着我国银行业管制放松,商业银行的扩张显著的提高信贷供给并明显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并降低融资成本。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确立,使得土地进入二级市场交易,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动机通过提高商服用地价格以补贴低价的工业用地,价格低廉的工业用地刺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而后续不断上涨的土地价格使得拥有使用权的企业可以通过抵押以进一步获取融资。地方政府利用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价格剪刀差的政策被不少学者概括为土地财政,其实际构成如下循环:企业低价信贷资源投资土地等固定资产/rightarrow土地等资产价格上升/rightarrow企业抵押获得融资并继续投资和扩张/rightarrow /cdots /cdots但目前国际市场需求已趋向饱和以及国内土地价格下降导致的资产价格下跌,导致企业信贷规模萎缩以及投资不足,此时继续依赖传统的发展路径以保持经济增速已经变得尤为困难。
  如果传统发展路径走向困境,那未来的经济发展路径应该是什么呢?我看到不少经济学家提到创新。诚然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须要素。但我一直在想,市场环境下企业进行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我浅显的理解,创新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企业进行创新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自身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并提高自身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会进入如下循环:企业创新带来技术和产品升级/rightarrow企业市场份额提高/rightarrow其他部分企业破产以及创新企业扩张/rightarrow技术和产品外溢/rightarrow企业继续创新/rightarrow /cdots /cdots就像熊皮特所提到的,每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是淘汰旧的生产体系并建立新的生产体系。这套循环式如此的自然和美妙,市场先生自己就会淘汰落后的并培育先进的,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思考的:第一,在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若低端制造业不断消亡,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消纳7亿左右的就业人员?第二,名为创新的“远水”能解近渴吗?技术创新诚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但是创新往往是缓慢且需要大规模投资。如通用型人工智能,也是海量资金投入下历经十数年的发展才得以现世。而即使如GPT等人工智能,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并已经实现商用,部分行业已经收到极大的冲击。但是我仍然看不到对制造业颠覆性的影响。我不仅想,我们当前的制造业能够以现在的状态维持多少年才能发现颠覆性的创新?至于部分学者提到的我国近几年培育的新产业取代旧发展路径带动经济发展。我们可以观察到产业升级以及新能源等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并没有使我国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反而自身得益于传统发展模式。无论是光伏、锂电抑或面板等行业发展都没有离开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核心的产业投资。或者简单说,快速培育出的“新产业”内核不新,其本就是“旧动能”结出的硕果。所以“又快又好”的新的发展路径到底存在吗?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751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