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腊月味道,就是延续几千年的荆楚味道

独特的腊月味道,就是延续几千年的荆楚味道

  时光如梭,在四季的轮回中,今天正式进入到了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初一。随后,腊八节与大寒节气将接踵而来,寒冬腊月,久违的阳气在极寒的天气中悄然回升,连续的天气回暧,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此时,行走在荆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大都是挂满房前屋后的香肠与腊鱼、腊肉,独具特色的荆楚腊货,氤氲缭绕,让大街小巷弥漫着腊月里那种独特的腊香味。

超市各色腊味琳琅满目

    “腊”相传在上古时期,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作腊,因而十二月份被称之为“腊月”。“腊祭”始于周代,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据《楚国风俗志》记载,周朝的大蜡庆典,“是由庆丰年、酬百神、乡饮酒、息老物祭先祖、祈来岁等活动组成”。

  腊肉,就是在腊月里将肉类以盐渍后经风干制成而得名。楚成王在向周天子进贡时,周天子就曾赐给他腊肉。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就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自宋代以后,腊肉成为宫庭贡品和老百姓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所以,民间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腊肉”一说。

    先秦时期,楚人就摸索出了适应江汉地区腌制腊肉的方法。于是,考古人员从荆门包山楚简和荆州凤凰山汉墓出土的遣册里,发现了随葬“肉脯”记录。这里的肉脯,类似于今天的干腊肉。楚人常常将制作晒干后的肉脯,用竹笥盛放,或者捆扎成束后吊挂。春秋战国时,一根肉脯称为一脡,十脡称又之为一束。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在完全没有保鲜条件的先秦时期,楚人发现腊月里天气极寒,腌制的肉食品不易变质,便将腌制肉类食品作为冬藏的重点,将饲养或狩猎而来的牛、羊、鹿、猪、鱼等制作腊肉——“肉脯”,《礼记·内则》上记载有“鹿脯、田豕脯、麇脯、麇脯”。《国语·楚语》里,还有楚成王赠子文“脯一束”的记载。这里的肉脯,类似于今天的干腊肉。

脯与腊的冬藏

    先秦时期,干肉通常又称作“脯”和“腊”,当时有不施香料和施加香料两种。由于楚人比北方更讲究食味,且楚地盛产香料作物,因而楚国的干肉一般都是加了香料的。

    那时,楚人常常将制作晒干后的肉脯,用竹笥盛放,或者捆扎成束后悬挂。《楚国风俗志》中还说,“楚地鱼类资源丰富,将吃不完的鲜鱼制成枯鱼并以之为膳,是当时一种极其普遍性的饮食方式”。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也记载有孙叔敖食用“枯鱼之膳”。考古人员还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鹿脯”和腊兔肉的记载。2014年12月,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从荆州夏家台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13条阳干鱼。对此,长江大学徐文武教授认为,“制作腊肉和干鱼的民间食俗从楚国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见,楚人一直有着制作干肉和干鱼的习俗。

  不过。藏在岁月里那腊月的独特味道,还可以从《楚味荆州》一书中寻找到。比如,收入荆州经典名菜和地方特色菜的“楚味香肠”、“楚葵炒腊肉”、“酱板鸭”等等,就是源于楚昭王时期宫廷名厨石纠发明的腊货。

    腊味,是荆楚人家必备的年货,是荆州过年的习俗。千百年来,在历史的演变中已经深深把植入人们的味蕾之中。如今,腊味既是一种地方的特色美食,更是融入老人对子孙的惦念,寄托着他乡游子的浓浓乡愁。在大家的心目中,腊货里那独特的滋味,就是“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过年的味道。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80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