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九六:学生世界的灵魂四问

《传习录》一九六:学生世界的灵魂四问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一旦回到本心,难免会有“灵魂追问”的问题。

为孔子所当面传法的曾子,开创了成人世界的“灵魂三问”——“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说这个追问体现不出什么生命厚重的话,曾子临死前的的那一幕,大概可以为之做个更为形象的注脚。老先生躺在床上已经不能动了,把弟子和子弟叫到床前。要他们帮忙把自己的手拿出来看了看,把自己的脚拿出来看了看,都是完好无损的。这才讲开始回顾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生,到此总算赢得了手脚的完好。人生何其不易,没有青年时代的“三省吾身”,何来临终前的手脚完好?

受曾子的启发,王阳明在《教约》中编制了适合学龄儿童的“灵魂四问”。

每天早上,学生参拜行礼完毕,社学的教师应当依照次序,逐个引导学生反躬对照:在家里深爱父母、敬从兄长的心念,能做到无所懈怠吗,是不是有未能保持真切的情况?在温、凊、定、省的礼节落实上,能做到无所亏缺吗,是不是有身体力行不够的情况?在街面上行走时,步履进退的礼节,能做到不放浪肆意吗,是不是存在不能谨严修持的情况?一应言行心思,能做到无所欺罔不好偏辟荒诞吗,是不是有不够忠信笃敬的情况?被问到的各位学生要依据个人情况如实对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社学教师再根据说到的具体事情,委婉地予以教诲启迪,然后让他们各自退回,回到各自席位上专注学业。

真正和学生打过交道的教育人,自然能觉出王阳明这个“灵魂四问”的妙处。其一,所问貌似立意颇高,却无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虽然都是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上用心,却没有一条在泛泛的概念上求索。较之曾子的“为人谋之忠”“与朋友交之信”“传之习”更为贴近儿童视角;其二,这些问题多类似反问性质,问者的用意就在问句当中。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而言,只需要顺着就能予以回应。对于性格外向喜好表现的学生而言,可以有所发挥。相比较而言,这些问题比“对不对”“要不要”之类的问句多了些技术含量,同时又比开放性问题多了些严整,对于学生而言,是恰到好处的。其三,完成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各以实对”,需要先生“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其中既有学生的自我用心,也有教师的自我用心。

还有一个细节,王阳明的这个“灵魂四问”,只是一个程式,只是引导学生专注学业前的一个准备。这个准备的妙处在于从心神上启动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此后的学习中,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预埋了一个最终的归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个“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写的人。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826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