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这样教》——刘竹君老师《十五从军行》备教手记摘录

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诗歌题材内容,读懂诗歌形象和主旨。

2.欣赏汉乐府的音乐性。

3.用正确的读诗方式走进诗歌,关注汉乐府的艺术价值,情感价值。

之前讲授《木兰诗》《诗经二首》也采用了以图读诗的方法,激发诗歌内容的诗意化理解,个性化理解,关注诗歌表现的核心内容和本质元素

本诗哪些字押韵?韵脚给诗句带来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句末押韵,且一韵到底的。并没有转韵。为什么一韵到底呢,能不能联系诗歌内容和情感来解释一下呢。学生很快有了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叙述的就是一个戍边的老人回到故乡,自己老了,故乡变了,一切都是陌生和荒凉的。叙事中没有什么转折和起伏,不必换韵。

可以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因故事的起伏和情感的丰富导致多层次换韵做一个参照。情感上就是孤独悲凉啊,所以用一个韵到底,会更加地深沉凄苦。

一些古体诗运用双声、叠韵、叠音摹声词,以及对偶互文手法,使诗中产生了声韵律和音顿律相套叠的节奏主旋律。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等几句中简单换用几个字,既形成结构与内容上的重叠,又有音韵上的复沓之美:“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句,是运用了互文的表现手法来彰显古体诗结构上的特色,也赋予了古体诗的韵律美。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等几句中简单换用几个字,既形成结构与内容上的重叠,又有音韵上的复沓之美:“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句,是运用了互文的表现手法来彰显古体诗结构上的特色,也赋予了古体诗的韵律美。

这首诗歌的三个独特性的表现形式:对话体不能少;语言的重复自由不能少;第三人称的叙述不能变。这恰恰是汉乐府非常典型的表现形式。

绝句的第三句常为否定句或疑问句,从“莫愁前路无知己”“不知何处吹芦管”“羌笛何须怨杨柳”等。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84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