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4)
上章节说到杜甫在江南游历时,眼见日月天地不变,山清水秀依旧,却换了一茬茬主人,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们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杜甫有些感慨,双眼不知不觉有些湿润,他想,得写诗记录他的所思所想,然而提起笔来,总觉还无法精准确凿地反映历史的更迭和人心的变迁。他感到他的笔致还很稚拙,他的思想识见以及人生底蕴还不足以撑起文字的大厦。于是,他搁下了笔。
这或许是为何他的青年时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诗作的原因之一。当然,年代久远,很可能有一大部分散失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好在他后来有相当一部分回忆往事的作品,我们凭此仍可以窥见他当年漫游吴越时的心境。譬如下面这首《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这首诗,并没有确切的创作时间,可能是后来漫游齐、赵之际,亦有可能更晚。此诗不同于杜诗惯常的雄浑简古,沉郁顿挫,相反有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叙事极切于情景,再加上笔夺造化的炼字工夫,语句清新明快,称得上杜甫清丽诗篇的典范之作。
林风微拂,纤月初落,夜露沾衣,寂静的春夜中突然琴声悠扬,原来夜宴刚刚开始。如果说首联意境超然、高蹈尘外的话,颌联则涉笔成趣,翩接人间。
流水,潺潺缓缓地沿着花径流转;春星,亮亮晶晶地遥映着茅椽草堂。诗人追求用字措辞的锤炼,其精当熨帖到了妙义入神的境界。一个“暗”字,触动了我们的听觉本能,仿佛水声入耳;一个“带”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神经,有了星垂接宇的感觉。这样的笔触既雅致非常,又野趣盎然。
铺叙停当了,杜甫便转笔描写夜宴的场景,宾主雅宜,乐在其中。检书,大约是宾主赋诗而寻检书籍。之所以选取“检书”的意象,也许在应景的同时,杜甫也寄寓了自己的一种偏好和情趣。
如此清夜,烧烛检书的意象,对读书人而言,有特殊的亲切感。四壁寂然,青灯黄卷,众人不堪其清冷落寞,读书人却不改其读书之乐。
中夜“看剑”的喜好,杜甫诗中多次提及。如“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夜》)、“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重送刘判官》)等等,苏轼更是直接化用上作,吟诵过“引杯看剑话偏长”的诗句。
杜甫所以喜好看剑,源于他致君尧舜的抱负和其性格中慷慨磊落的特点,虽是一介寒儒,但当其意兴勃发,便自有心雄万夫的气概。
就在他与众友检书论诗看剑,不意在异乡他地竟然听到吴音吟哦,这一下勾念起自己不久之前泛舟吴越的回忆。彼时,他还年轻,还未触及世态炎凉,尚未为忧愁困顿牵连。因此,范蠡功成身退后泛舟五湖的潇洒神形,正是杜甫那个时期委身自然向往自由的美好期许和潇洒快意心境的反映。
就这样,杜甫在吴越游历了四五年之久,735年他才离开江南回到故乡。他得参加科举考试了。
对那个年代的读书人而言,科考不仅是一种考试,更是一次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是一块摆脱草根寒门走出寂寞渡向富贵显赫的跳板。若能一朝金榜题名,那些寒窗苦读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但要安然跨过这座独木桥绝非易事。才华天赋固然重要,运气有时也不可或缺。在我国漫长的科举历史中,就不乏才情不菲却科场折戟的例子。何况唐朝取仕的规模本就不大,当时就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一句话,那些通过科举考试并最后录用的新科官员只占到所有考生的百分之五左右。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万众关注的高考,与古代的科考相比,无论质量数量都有着万里之遥的区别。
有人开玩笑说,过去的秀才相当于今日的普通高中生,举人相当于今日的211/985大学生,进士与今日之名牌大学博士生相当。这,不止是玩笑,简直是乱弹琴。
秀才,通过县府院试的,通常一个县只有寥寥数人,举人,通过省级三年一次举办的乡试,事实是有时一个县也没有一人上榜,这就是为什么范进中举后出现癫狂的原因。最后是京城三年一次举办的会试(殿试),通过者叫进士及第,往往只有数十人过关,明清时多些,也不过二三百人。但最后是否如愿登科做官,还不一定。
如今的高考人数动辄破千万,录取率也令人瞠目结舌,但说实话,即便今日有幸进入北大、清华的所谓高材生,他们的地位甚至才华(尤其文科方面)都无法与古代的秀才相提并论。
上述文字或确切的数据,我并未详加考证,我的表述或许不够严谨,但多少能反映古今“高考”的差别。
我之所以敢这样表述,是因为我有切身体会,并自认为有发言权。我是1981年参加的高考,那年高考人数260万人左右,全国录取了28万左右的大学生,大概百分之十左右的录取率。我有幸被江苏最牛逼的一所大学录取了,但我相信,我连秀才的边都没摸到。
不过,这十年来的“公务员考试”,无论难度系数还是录取人数,倒颇有点接近古代科举考试的真意了,毕竟,遴选的都是国家干部了嘛。
总之,古代能考取进士的都是真正的精英。杜甫自然是精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他视科举如探囊取物般轻松。然而,736年的科考,他却落第了。这对他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曾经自比屈原、贾谊,正自信心爆棚,不料现实却劈头盖脸给了他当头一棒。
(待续)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