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行退休制度的邓小平,为何1989年才“全退”下来?

1982年2月,一部重头文件出台,确立了我国干部的离退休制度,也拉开了我国干部改革的序幕。这部规定就是《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在我国整个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大力推行这一制度的邓小平,多次表达了自己“带头退休”的愿望。但是直到1989年,他才真正从岗位上退下来。邓小平做出这些选择的背后,既有基于现实的考虑,也有更加长远的打算。

邓小平

image

前期的酝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干部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岗位上,一些领导干部已经六七十岁,却依然工作在岗位上,思想和体力上都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一项数据显示,1979年,在中管干部中,60岁以上的干部超过一半,其中65岁以上的占了近三分之一。省、自治区党委常委和政府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在61岁以上。

年纪大的人虽然工作经验丰富、政治素质较高,但长期占据工作岗位,仍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因素。比如组织机构僵化,活力不足,年轻干部缺乏锻炼机会等。也就间接造成了机构臃肿的毛病,各级别政府机构层次增加,新增岗位的领导副职,挂职不干事的情况也屡有发生,整个办事效率也变得低下。

早在1973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国务院工作。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干部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多次在军队系统强调干部年轻化的重要性。此后,他就开始着手筹划干部离退休制度,并且态度异常坚决。

在1978年6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讲话指出,老同志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趁早选好接班人,这样才有资格“去见马克思,见毛主席,见周总理”。

1978年6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image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对此项工作也大力支持,提拔了一批四五十岁的年轻干部,让他们到重要的岗位锻炼,参与到大政方针的讨论与决策中去。

此后,以法规形式确立干部退休制度,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1980年8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将“年轻化”作为选拔干部的基本方针。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废止党内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后,针对丧失工作能力、青年干部任职、制定离退休规定等问题,国家党政主要领导人多次开会和座谈,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必须离退休”,并且要求“尽快制定相关条例”。

在邓小平等人的推动下,终于在1982年的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标志着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正式成为了历史。至此以后,不论级别多高,即使是国家主席,都要严格按年龄退位。

image

进退的抉择

规定颁布以后,各项工作稳步走向正轨。此后的两三年中,全国共提拔了青年干部200多万人,其中有46万人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岗位任职,新任命的部级以上年轻干部,也以年轻同志为主。

各个国家机关的平均年龄均直线下降,机构臃肿、职多事少的情况也得到一定改观。年轻人走上岗位后,更具有创造性,开阔了眼界、激发了活力,营造了更加积极的工作氛围,塑造了改革开放的中坚一代。

眼见这项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执行起来也没有了阻力,邓小平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退位让贤”的意愿。早在1984年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就放风自己将在十三大后全退,给全党做出表率。

到了1986年,距离十三大只有一年的时间,邓小平距离实现自己的诺言仅一步之遥。他并没有对权力有任何的眷恋,并与陈云、李先念两位老同志约好,共同在第二年的十三大时一起退下来。

并且要退就要要退彻底,不仅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职务,还同时退出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不保留任何实权职务。

邓小平

image

但是到了1981年的1月,政局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当时社会上有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政权也处于交接过渡时期,政局并不是非常的稳定。

王震、聂荣臻等老同志一致认为,领导核心的交接意义重大,如果此时放弃权力,尤其是辞去中央军委的职务,对未来的形势发展将失去控制力。

在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后,中央政治局最终决定,先实行“四老‘全退’”、“三老‘半退’”的模式,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卸任全部职务,就是所谓的“全退”;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三人仍保留一定的职务,是为“半退”。

七位“元老级人物”“全退”或者“半退”,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

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的老干部都主动退休,让年轻的干部走上一线岗位。

邓小平虽然退出中央委员会,但仍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他没有选择急流勇退,与当时是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并且是服从集体组织的安排,后来历史的发展也证明,邓小平当时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主席

image

彻底地退出

邓小平一直在寻找着一个合适的时机,让自己从容地从岗位上退下来,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来个干净、利落、朴素的方式,让中央批准我的退休请求”

1989年的6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政治权力顺利地完成了过渡和交接。

到此时,邓小平认为,在此时选择退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各方面的条件也已经成熟。他比以往都更加坚定地表示:退休的事情,不需要再多说什么,就这样决定了。

同年9月4日,新当选的领导班子拜会邓小平。邓小平从第一句话开始就没有离开一个词:“退休”,他似乎将这项工作当成了未竟的事业和最后的使命,以此给其他党员干部做出表率。

就在当天,邓小平就向中央政治局递交了一份申请报告,报告仅仅只有七百余字,但却是邓小平希望辞职退休最诚挚的表达。这不仅是对党和国家的交代,也是对人民和历史的责任。

退休后的邓小平

image

在年底举行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针对邓小平的辞职请求,代表们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最终,大会接受了邓小平的请求,同意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并对他急流勇退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此次全会的公报写道,邓小平同志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毅然辞去了现有的职务,体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的情怀和广阔的胸怀,对于他身体力行执行退休制度,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

对于会上的决定,邓小平感到欣慰,心头悬着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他甚至认为,自己“退休”的举动,是他一生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亮点,比他工作上的业绩,还要更加令自己自豪,值得历史大书特书。

image

历史的功绩

如今,我们都期盼着早点退休,拿着退休金,享受退休后的闲暇时光。但是在过去,尤其是掌握了极大权力的人,放置四海之内,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的,恐怕少之又少。

我们的“苏联老大哥”,就是没有能处理好这一问题。苏联的领导人,除了因政治斗争失败下台,其余人基本都在岗位上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就导致了干部老龄化的问题异常严重。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老人政治”的情况尤为严重。

1981年3月的苏共二十六大,一共选出了十四名委员,年龄在70岁以上的就有八名,占一半以上;而六十岁以下的就只有两名。除此之外,部长级领导人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8.1岁。

随着时间演化,苏联的阶级也逐渐分化,在普通群众之外,产生了一个凌驾于他们之上 “特权阶级”。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人为长期维持自己的特权,制定了一整套的游戏规则,在享受种种权利的同时,还通过任命和提升职务的方法,来使得自己特权得以延续,形成了一种“特权继承制”。

苏联

image

久而久之,社会就被撕裂,形成了无法愈合的伤口,体制机制的僵化,更像在伤口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苏联没有解决好自身的问题,终于在1991年的圣诞节解体,让曾经“世界的一极”,就此从地图上消失。

而中国,正因为有了像邓小平这样卓绝的领导人,能够审时度势,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抛却一己私利,在“退”与“不退”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是中国之幸事,亦是时代之幸事。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引用自头条百科

文/陈昱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3069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