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种存在方式

文/涅阳三水

学校图书馆里有这本书,看到的时候特别惊喜。

这本书的封面上,作者留下了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写作宗旨:以教育的方式思考,言说与实践倾听。

李政道老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

在序言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倾听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思想的原点。

倾听,也是叶澜先生的教育观点。

叶老先生有一个习惯,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人发言,他总会这个不停这种始终如一的专注的姿态,就是一种倾听的姿态,发自于内心的自觉。

因为有这样的老师,作者才发出了他的感叹:人人都有倾听和被倾听的需要。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具有什么样的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其实所在和关键所在。

。。

这本书一共有五辑,倾听的教育意蕴、名师的倾听之道、教师的倾听能力、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大时代的倾听之维。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做老师的,应该像孔子那样,倾听学生,回应学生和引导学生。

只有让学生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倾听,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共在这样才能够充分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发展学生,展现出教育的伟力。

由此说,认真倾听的过程也是思维运作的过程,更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当下的社会环境,技术的创新与使用,在今天的教育生活中,倾听意义上更加不凡。

。。

作者关注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不只是教给孩子们音乐的技巧,技艺和技能,更是在“三技”的传授中,让真实的人——学生自己,大写的人——理想中的自己得以浮现和诞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通过对大自然音乐的倾听,使学校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离开美就不能生活,并且在美的世界中创造美。

摘抄一段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吧——

少年期和童年期一样,听大自然的音乐使我们感到极大的快乐,赞赏和京惊喜,春天草地上奏出音乐,在我们学生的心坎上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从童年起他们就熟悉这种音乐,不过现在能够更细腻的感觉和感受它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当草地上铺层,铺上一层幼嫩的绿茵,当树木蒙上……

。。

作者也关注到了陶行知的倾听。

在陶行知的教育里,倾听是一种邀请,请听是一种对话。

倾听的立场不同,听出的内容和结果就迥然不同。

陶行知的倾听艺术,核心就是一种邀请的艺术,把学生邀请进教师的生命中的艺术。

孩子在陶行知式这样的倾听中,既学到知识也懂得了道理,受到了双重教育。

作为倾听艺术家的陶行知,始终相信: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为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

这本书的诞生,源自于作者对母亲的故事,或者说家族的故事的聆听,这多少有些令我意外。

这个时代已经不缺故事,不缺书籍,电影电视更不缺图像,时代蜂拥而来的视频、照片,他们异常精美、精致精细,带来太多的惊异,惊奇和惊悚。

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的感官已经被刺激得越来越麻木,还有多少人与事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呢?

所以作者担心,这样的环境会让他越来越失去倾听的激情和动力。

因为母亲想到了生命,因为生命想到了教育。

倾听之后必有回响,回响之后,必有灵魂的悸动与增生。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既有倾听能力也有回响能力的人。

这样的人,在作者心目中,是理想的,是具有人性光辉和内在力量的人。

。。

倾听是有回响的,教育也是有回响的,回响的方式与特性影响到了教育的品质。

有回响的教育,回响之声清澈,绵长有力量。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说——

所有的倾听与回响,都会回到自我,都是对自我的倾听,对自我的回响,最终成为对自我的确认与重注——我听故我在。

这样说来,倾听就是一个人在世间里的一种存在方式,去倾听,被倾听,就是他来世一遭的证明途径。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090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