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一种彼此引发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免费宣讲会,刚好有个同学的家就在附近,顺手分享给她,看她是否乐意,印象中也很久没跟她聊天聚会了,见见面叙叙旧也很好。很快,就收到回复说,会准时过来。果然,踩点进了课室。当下只好点头致意,算是打过招呼。会议过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时间闲聊。午餐时间,总算可以在饭桌前聊聊彼此的生活工作。说实在的,大学期间彼此关系很不错,时常聊天谈心。如今同住一座城,距离时间都不是问题,可各种因素的制约,却没有了相约相聚的冲动。当然,在学生时代乃至工作初期的交流互动中,彼此之间几乎总是处在一种竞争攀比的心态。我想是不是当下的同学聚会,也还是会有这种心态的暗流涌动呢?大学时候的彼此,就是在各种炫耀、攀比和较量中相处交流的。还记起在大学期间,如果我说起自己的蓝颜知己,那她必定聊到她的男友;如果我提到自己读研的学校,她马上就谈及其在上海读研的经历,等等。总感觉彼此内心一直涌动着一股试图把对方比下去的暗流。这也是我感觉虽然彼此关系要好,交往却蛮心累的原因之一。后来,因为工作生活的各种变化,彼此之间的差距慢慢拉大,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就变得更少了。算起来,这一次的彼此约起相聚,还是十多年来的头一次。那个中午,当彼此在餐厅落坐之后,很奇怪,我内心非常平和淡定。而对方呢?刚坐定,聊起孩子,马上就说自己哥哥的小孩如何如何,感觉有点作,好像需要马上开拓一个对话的空间,来化解接下来谈话可能带来的压力和尴尬。我突然有一种清晰的觉察,分别十多年,彼此的变化真大啊。准确的说,是来自我的变化。倒不是说外在的什么变化,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内心。我感觉,在那个当下,我的内心很平和、安静、祥和,没有一丝一毫想去攀比,竞争或者炫耀的成分,就只是安在当下,舒服服服、放松自在地安在于这个聊天闲谈的时空中,然而,好像对方却还在复制既往的交往模式。后来反思自己这种平和的心态,究竟是怎么修炼来的呢?想必跟近几年一直泡在叙事治疗的课程里,一起研读叙事对话的书籍,一直在践行叙事的理念和哲学观,一直尝试将叙事生活化,生活叙事化等等这样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慢慢累积起心理能量,慢慢长出了内在力量吧。对于自我价值,也不必向外求证,因为已经有了强大的自我认同,自我肯定和自我赏识。说来神奇,当我安定下来,淡然平和,自然放松的时候,对方也因为我的这种心态,慢慢放下那种担心贬损的戒备,放下竞争攀比的心态,慢慢松懈下来,保持在一个比较舒服、比较放松的状态了,跟我保持在一个同频共振的状态。这给我很深的感触,在交流聊天的双方里,如果一方是放松的,自然的,平和甚至是愉悦的,那么另一方也必然会被引发,而逐渐转向一个比较忠于自己,忠于此时此刻的这样一种心态中。所以,这也引发我进一步去思考,所谓关系,真的是彼此造就彼此成全的。在某种环境的营造里,在语气语调,身体表情或者言谈的内容等方面,都可能互相影响,互相感染,或者互相拉动,互相引发。有的可能是积极正向的引发,交谈双方心态越来越平和,情绪越来越放松。也可能消极负性的引发,像我和这位同学此前的互动模式,变成一种僵持的、竞争的、攀比的关系。所以关系的确是彼此来引发构建的。想要达到怎样的关系,未必双方的共同努力,有双方的共同努力固然好,只有一方的良好初心也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关系要到达一个怎样的状态,我们每个人其实是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而在冲突矛盾隔阂的关系里面,我们也不能单纯把矛头指向关系中的某一方,而应该看到彼此在关系中可能带来的互相影响,彼此的牵制或者引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