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迷思

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动画,前段时间却传来了“塌房”的消息。除了列举作者的一系列罪状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这部动画是以流浪猫救助为主题的,作者自己却抛弃了自己的猫。”作者自身行为和作品价值观背道而驰,令人感到难以接受。

今天又看到刘亮程书院的公众号发出来一篇文章,说一个人因为喜欢刘亮程的乡村,不喜欢张炜的风格,便从自己的家乡山东来到了新疆。这样的文章不止一次出现,而正规的作品却不怎么发出来了。假如所谓的文学依然是站队加拉踩的游戏,那我永远站在我父母这边。我谁都不站队,我觉得我最好,其次是我父母。

刘亮程和张炜的书我都读了,也都喜欢,但我不愿意去站任何人的队,也不愿意去任何人的地方入驻。一些人因为喜欢刘亮程的作品入驻了新疆,就成了新疆人。我之前也不断地被一些作家诱惑,不断地想要跑到他们写的地方去,然后不断地发现,那里也不过如此。

我意识到,文学就只是文学,是一个梦,不是现实。即使我喜欢他们的作品,是我喜欢的风格,也出名了;即使我看了他们的书,觉得他们的作品好,他们的书院和活动好,我也不会仅仅为了一个文学,就跑到哪个地方去,从此就成了那里的人,因为那里的生活不是我熟悉的,对我而言根本就是另外一回事。

这些年我不断地旅游,就是为了看看那些作家笔下的东西,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我去了山东,去了云南,现在在四川大凉山,我看到那些城市,看到那些实际的地方,发现也不过如此。它们和我的家乡安顺一样,那些菜场一样,购物店一样,城市建设一样,旅行团宰客甚至更凶。山野都是那个山野,森林就是那个森林,除了民族风俗文化不同,其它都差不多。

我知道,我不是山东的,不是新疆的,不是云南的,不是四川的,不是北京的,不是陕西的,也不是清远的。阿勒泰美,泸沽湖美,到处都美,到处的作家都在写,但我就是贵州的,我依然最爱的是我的家乡。而事实上,哪里都是一个样,我在安顺虹山水库转一圈,又不花钱,也挺好的。而为了追求一个家乡的文学,却背离了自己真正的家乡。这是否又与刘亮程作品中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了呢?

刘亮程有家乡,每个人都有家乡。我肯定不会为了一个文学,去追求刘亮程的家乡,却抛弃我自己的家乡。那篇文章说:“如果可以选择,我会选择木垒书院,尽管万松浦在本省,离得近。因为无法抹去的乡村情结,我和刘亮程先生的心可能贴的更近一些。”对我而言,我宁愿选择不写作,也要在我家乡生活,而不是为了一个本质上是做梦的文学,跑到别人的家乡去生活。

对于读书而言,我可以看北大的教材,可以看美国名校的人写的书,可以看国内各地作家的作品,可以喜欢张炜也可以喜欢刘亮程,还可以喜欢各种各种的作家(永远可以有新的)。梭罗,黑塞,蕾切尔卡森等等,我都可以看。我可以看贵州的民族文化,可以看阿勒泰草原的文化,也可以看凉山藏区和彝族的文化,甚至可以去了解日本的欧美的文化,但它们通通都只是我阅读书目的一部分,不是我的全部。同样的,我写诗歌写散文,可能写得不好,但它们同样也只是我的一部分。

我不把瓦尔登湖当圣地,因为它就只是一个湖。哪里都是有湖的,在楼下走一圈,假如你拥有了梭罗的思想,也是一样的。我看了许多风景,最后发现世界上最美好的风景,只在我的心里。

同样,我也不会仅仅因为作品好,就去崇拜任何一个作家。我相信他们的权威,但我未必会崇拜他们。谁不是个人呢?梭罗从来没有被我当成神,也就没有祛魅一说。因此我是反对那种粉丝为了喜欢的作家去不顾一切追随他的行为,也不会全心全意地支持任何一个作家,去为了支持一个作家而反对另一个作家,给某个具体的作家去站队。虽然我有我喜欢的风格,有我喜欢的作品,但作品是作品,人是人。

我读书,就类似于吃饭,这个厨师做的好吃,我就吃,但至于这个厨师怎样,和我没关系。我买一本书就相当于买一顿饭,但我不会在意这个厨师什么样,更不会去为了他付出除了这顿饭钱以外的价值。写作对于我来说,也就相当于给自己做饭一样。而除了吃饭,人生还有许多事可以做。 这就是我的文学观。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446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