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下

文/精读猫


书名:《清醒思考的艺术》

作者:罗尔夫·多贝里


其实风险是生活中无法逃避的一部分。

提出于零风险,即没必要也不可能。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风险。

比如外卖尽量找正规餐饮店。

出行选择更加安全的方式,家里准备一些防灾装备等等。

做完这些之后,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拥有的健康财富和感情上,并从中体验乐趣,这才是高质量的生活。

好了,讲完了人们对零风险的执着。我们再来说说关联谬误。

这说的是人们会因为有说服力的情节高估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

举个例子,你认为下面哪种可能性更大的。第一飞机场关闭,航班取消。

第二飞机场因天气原因关闭航班取消。

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选二,因为一没给理由,二给了一个很有逻辑说服力很强的理由。

但71也就是飞机场关闭,航班取消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不只是天气原因,飞机故障甚至是恐怖袭击,都可能导致飞机场关闭。所以一所包含的情况要比二更多可能性更大。

就连专家也会犯关联谬误。

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一次大会上把石油专家们分成了两组。

他和第一组专家说,明年石油消耗会下降30%。

和第二组专家说,因为明年油价会飙升,所以石油消耗会下降30%。

很明显影响石油消耗的因素很多。

比如说清洁能源的大力推广,汽油税的提高都会导致油耗下降。

也就是说,第一组专家会更认可卡尼曼的预测。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第二组专家认为卡尼曼的预测实现可能更大。

因为明年油价会飙升,这个说法更具体,因此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而让专家也高估了事情发生的概率。

卡尼曼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快速反应的直觉更偏爱有说服力的情节。

于是在速度较慢的理性逻辑开始运行前,止血就已经做出了判断。

这会让我们高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作者举了一个亲身经历。

911恐怖袭击之后,他在出行时发现有家公司提供了一种专门的恐怖主义保险。

看到这个保险名字就让人想起刚过去的911事件。

作者就被打动了花了比普通履行更多的钱买了这份保险。

后来作者发现自己很傻,因为恐怖袭击本身就是一个概率很小的事情。买保险并不划算。

更荒谬的是,其他旅行保险本身就包含了恐怖袭击。只是没起这么夸张的名字,完全没必要特意买个恐怖主义险。

所以当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概率时要特别小心。描述中包含的故事情节,不要依靠直觉立刻判断。而是要想一想抛开这些情节事件本身的真实概率到底如何。

通过理性计算得出正确的概率来作为我们决定的依据。

说完了概率统计错误。下面来说思维陷阱的第三个类型:非理性冲动。

有句话说的好,冲动是魔鬼。

很多时候就算我们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仔细计算风险概率,最后做决定时,还是可能一时冲动,无法保持理性。

比如家里衣服都堆成山了,但只要看到限时6折的促销语,有些人一看有便宜占就不考虑后来根本不穿,控制不住的买买买。

这里介绍两种非理性冲动导致的偏差,行动偏差和不作为偏差。

行动偏差是说,明明行动也没啥用,甚至可能会有负面作用。

但我们就是控制不住想做些什么。

比如在夜总会门口,有一群年轻人在吵吵嚷嚷,看起来像是要打群架。

如果是年轻警察看到了,他很可能会控制不住,立刻出手,想提前阻止冲突。

但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会选择在一旁观望,等真动起手来在干预。

英国有一个研究报告就指出,警察的过早干预可能会激化冲突,反而会增加受伤者的数量。

行度偏差一般出现在事情总是不确定的时候,比如股市剧烈下跌或者上涨时。

尽管不确定这到底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波动,许多投资者都会控制不住自己卖出或买入股票。而在股市里真正赚到钱的,往往是那些沉得住气,看清趋势之后,在交易的人。

正如股神巴菲特说的,在投资时,行动与成绩没有相互关系。

为什么我们这么偏爱行动呢?

因为远古人类在狩猎活动时,行动要比思考价值大得多。

那个时候的环境中到处都遍布着危险。

当丛林里有什么奇怪响动?我们祖先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逃跑,而不是安静的等待观察。

因为耐心不会带来什么好处。

等跳出来一头老虎再跑那就来不及了。

在自然进化中,这种行动优于思考的倾向。从原始人身上遗传给了现代人类。

于是我们遇到不确定的事实,会觉得焦虑不安。

这种情感会促使我们去做些什么来缓解焦虑。

学到了行动偏差的原理,以后大家遇到不明朗的情况时,请尽可能的保持克制,告诉自己等到看清局势再做出决定也不迟。

你也可以想出一些方法来限制行动。

比如有的投资者会采用定投的方式投资股票。

只在每个月固定日子买入和卖出,其他时候不看任何股市行情。

极端点儿的人甚至会在定投日操作完成之后,直接删除股票的app 。

等到下个月定投,再重新安装,就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的少操作。

说完了行动偏差,接下来要说的是不作为偏差。

和他恰恰相反,这说的是当放弃行动和采取行动都可能带来损害时,人们常常不管损害大小,总是倾向放弃。

因为这样造成的损害看起来就不是自己的责任,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

想象一下你是药品管理局局长,现在有一种治疗绝症的新药等你审批,但新药副作用很强,虽然能拯救80%病人的生命,但可能杀死20%的病人,你会通过审批吗?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不会通过审批,因为这感觉像自己杀死了那20%的病人。

至于药物不被通过,导致更多病人死亡,人们会觉得杀死病人的是疾病。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逃避责任的非理性冲动会带来许多问题。

比如公司高管会觉得与其花大笔费用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还不如继续吃老本。

因为万一研发方向错了,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这锅就是自己的。

结果就是产品越来越缺乏吸引力,最终丢掉市场。

又比如有些父母知道注射疫苗会有不良反应。

于是就算孩子不打疫苗更容易生病,他们也会倾向于不打,因为万一有副作用父亲就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要怎么克服不作为偏差呢?

在做决定前可以这么告诉自己。

如果我不是答案的一部分,我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是说如果不去解决问题,那我就是在维持甚至加重问题。

不作为偏差的核心是对责任的逃避。

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就算选择放弃,自己依然对问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会让人能冷静下来,去客观对比结果的优劣,哪个更好就选哪个。

读到这里《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也介绍的差不多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今天主要给你介绍了三大类思维陷阱。

第一大类是视野狭隘。

人们会因为确认偏差和现成偏差,只看到支持自己的信息,无事不同意见。或者把个别例子当普遍情况,做决定时无法全面考虑。

为了克服视野狭隘,我们可以找意见不同的人合作。

同时刻意寻找反对证据,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进行思考。

第二大类是概率统计错误。

人们会因为忽视回归均值错误,总结事情变化的原因,会因为零风险陷阱投入过高的成本,也会因为关联谬误,高估一件事情的发生概率。

了解到这些思维陷阱,我们就能更准确的分析事情真相,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第三大类是非理性冲动。

当情况不明朗时,人们会陷入行动偏差,冲动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耐心和限制自己行动来克服行动偏差。

而当放弃行动和采取行动都会带来损害时。

人们为了逃避责任,会倾向于放弃行动。

为了克服不作为偏差,我们可以通过提醒自己背负的责任,来督促自己不要逃避决定将损害降到最低。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58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