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国画,心的修行

文/梁树丽

国画修行

题记:国画里千秋,国画外人生。

我画国画断断续续也有五年了,当然这期间也因为疫情的缘故停学了三年,似乎我从来没有把国画当做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为什么学习国画?最初的时候是觉得国画比写毛笔字简单,似乎有了颜色就有了美好,即便是画出的东西不像,我们也可以以写意或抽象为自己辩解。

我和诗云一起报的国画班,我们最早是从迎春花开始起笔的,当然画迎春花的季节是春初,这象征我们从起点开始,我们期待秋的收获。

但是画到牡丹的时候时候诗云退出了,她工作太忙加上路途遥远,她学完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她的离开让我也动摇了,本来和她在一起画画我还挺自信,她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瞬间失去了兴趣,找不到了价值。

没有人陪跑的日子,我的前行就失去了意义。

中间我虽然也断断续续的再画,但是我总是不在状态,尤其是画类似工笔的小画时,我会变得烦躁不安,我无法静下心来让自己沉寂其中达到心流状态。

我手画我心,而心浮气躁的自己又怎能画出清新脱俗的画?于是心情更加焦躁,这样的状态造成一个闭环,人在其中越来越差,我上课的时候总是会盯着表,我盼着下课。

突然理解了班上的孩子们上课熬时间的痛苦。

今年暑假我突然转了性子,我不知为何突然喜欢上了牡丹,或许是因为当年我也是止步牡丹的缘故,我想从这个困难点出发,我要战胜自己,一个人把这段路给走下去。

教国画的尚老师告诉我们牡丹最美,画牡丹却最难,我们画出的牡丹既要呈绚丽华美,又要葆高洁雅韵,这是画牡丹必须要解开的技巧、感觉、文化等层层缠绕的审美情结。

手中的笔是随着我们的个性而动的,我这个人不拘小节,做事大大咧咧,所以每次画牡丹我都画出超大的花朵,尽管自己提醒自己多次,但是一下笔我就无法控制,越画越大。

我知道这源于自己心的浮躁,于是在画之前我让自己先放下笔,我要先欣赏牡丹,先研究它的结构,然后再拿笔,当然为了防止自己的放大,我特意换了一根小号毛笔,这样我就能约束自己。

牡丹

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尚老师会给我们补充一些国画方面的知识,他要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最初不理解老师这样的做法,后来我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因为我们需要画画停停看看,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连画错了也不知道。

画画时是需要好的心情的,因为好心情就是好感觉,当我们有了感觉的时候,我们手中的笔似乎也有了灵性,我们能画出画韵和画魂。

牡丹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平静自己的心或者心不在课堂上,那么我们的画就会变得难看,我们的用笔就会出现错误,而一旦出错,我们就会生出嫌弃之心,让本可以补救的错误变得无法补救。

所以国画就是修心,我们总是能从国画中看见自己。

这一次画画的时候,尚老师给我们讲茶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请我们品尝他新得的白茶。

吃茶

我对喝茶并没有习惯,但是老师的小茶杯吸引了我,我突然发现我们用水杯喝茶和用茶杯喝茶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我们用的器皿越小,我们就越能感受到仪式感,我们更能把喝茶看做慢动作,享受慢生活。

画画也是一样。

我们在下笔前要停下来想想我们应该如何下笔,而不是一笔下去后我们才看见自己画了什么。

和我一起学画的柳真,她一下午的时间只画一幅山水,和我相比可以说是“低产”,但是她不着急,她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她画出的每一幅画都是精品。

还有玉玲姐姐,她更“过分”,画一会画之后她就去任老师喝茶聊天去了,我觉得她太不认真了,但是姐姐说画画的时候要保持松弛感,因为只有松弛感足够,我们的心才能彻底放松,我们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她是对的。

我每次上课都会画出三张画,但没有一张让我满意,所以追求数量又有什么用呢?

我决定让自己慢下来。

尚老师让我们品尝茶的时候,我也破天荒的开始慢慢品,我把手中的笔放下来,我开始欣赏自己的画,开始学习多角度思考

装裱出来的画

果然,当我再次拿起画笔的时候,我的内心竟多了几分欢喜,因为热爱,我更加愿意向前。

今天的国画

当然在画好一张国画后,我不再着急画第二张,而是把它放在地上认真打量,我请老师帮我看看,听老师做点评,我已放弃追求数量。

今天的国画

老师总是对我悉心指导,他会告诉我如何构图,如何画出更漂亮而灵动的牡丹,当然他也会拿出大师如齐白石,陈半丁,王雪涛等等的作品给我们做解读,让我们学习用笔和技巧。

我的练笔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从最初的好奇,到放弃,到再次拾起,这个过程中我的心起起伏伏,但幸运的是我还是回到了起点,我终究没有放弃。

不仅如此,我越来越喜欢画画的感觉,它让我逐渐变得平静,心也有了归属。

感恩!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00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