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读书分享稿:用鼓励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带去甜“蜜”,成为他力量的源泉

在《奶蜜盐》的序言中,张文质老师关于“蜜”,他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谈到的“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这样的互动方式,按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观点,是所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父母”都会采取的行为。

生命本身包含着很多复杂的可能,既有很多好的东西,也有一些是有问题的,关键看你如何打开它。这种生命被打开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用鼓励、赞赏的方式打开,孩子的主动性、乐观态度、探索精神等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就会释放出来,成为生命中最本真的能力和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反应方式。

我们对于儿童的理解总是过于肤浅,总会想着鼓励和赞赏会不会使得孩子变得骄傲?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鼓励和表扬,赞赏和夸赞混为一谈,确实如此,表扬和夸赞很容易带来副作用,阿德勒认为,赏罚式教育虽然看似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个体的成长并没有真正的帮助,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表扬和夸赞通常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可能带有操纵成分,导致孩子过于依赖外部认可。长期过度的表扬可能导致高自尊变成自恋。而鼓励和赞赏,更侧重于表达对他人行为的欣赏,而不是评价个人能力。

所以张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是鼓励和赞赏。

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的,其实接受更多的是一种打击的教育。那么,打击教育会成功吗?张老师在书中也有这样的论述。

张老师在书中说,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非常苛刻严厉,平时总喜欢打击控制孩子。父母的这这种行为通常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种,很多孩子会产生一种我要证明给你看的心理,你们贬低、打击甚至诅咒我,我要证明给你们看,你们是错的。他们从这种打击教育里产生了更大的力量去证明自己,最终得到一种正向的结果。第二种更糟糕,孩子听父母说他不行,他就会顺应这种打击,变得越来越差。这些孩子的父母就是有害的父母,他们让孩子真的变成了人生的失败者。因为生活的种种失意,他们也会怨恨甚至仇恨父母,并把这样的仇恨从父母身上扩展到其他人身上,变成一种难以控制的情绪。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多就是在父母的打击下,然后最终从内心滋生出一种更大的力量来证明自己,当然最终也是能够获得一个正向的结果。但是事实是真的如此吗?那为什么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大多都是不会鼓励孩子的,不会与孩子相处的,其中包括一些看来很成功的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风光,但是依然会就是感觉过的很辛苦,没有那种很自如、很自洽、很自在的感觉。其实这个就跟小时候的打击教育在内心深处埋下的祸根。

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会很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能够被父母看见,但是我们知道,小时候没有得到的满足,在成年之后,他一定是会加倍的去索取的,什么讨好性人格,奴性呀等等这些,其实就跟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被认可被看见的一个负面效应。

刚才王时忠老师还说到,因为这些负面东西最后还是会带给伴侣的。今天在一个群里有一个群友去分享,她刚开始跟她老公相处的时候,就是很容易就情绪失控,而一失控,她就会有一种要扇她老公两巴掌的想法,甚至还经常会想让她老公跪下,她后来的反思就是因为童年她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刚才说的第二种,就父母说他不行,他会顺应,这不止是自暴自弃,甚至他会把对父母的怨恨拓展到其他人身上。我们看这几年越来越多报复社会的行为,我们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那些人一定是在小的时候没有被肯定,没有被鼓励,没有被看见,没有被认可,所以他会把这个内心的这种仇恨往外扩张,会拓展到他人的身上。

对于鼓鼓励和赞赏,不单是做父母,我们作为老师也应该坚持以鼓励和赞赏为主,少给学生以打击。现在我担任体育,运动对于孩子来说,它的差异性是很大的。前段时间我带那个二年级的小朋友练习跳绳,有一些孩子你一说他就会,他一看你做他就会,而有些人孩子你反复的跟他讲,反复的教他,反复的示范,他都很难学会。

有一个孩子是同手同脚那种身体不协调的,我就非常耐心的教他,把摇绳和跳分开来教他,大概教了他有10分钟左右,他跳过了第一个,我就鼓励他,哎,你太棒了,你今天能够跳过了第一个。他听了这句话之后,整节体育课都在那里练,快要下课,我让他停下来休息一下,他还跟我说,老师我还要练,我今天要跳20个,所以我觉得这就是鼓励下带给孩子的力量。

最后,我还是想用张老师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在孩子遭受人生困难的时刻,他们内心最渴望的是父母的安慰与鼓励,无一例外,这是人天然的一种情感需求,如果父母能够知道这一点,在孩子需要帮助,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他鼓励信任,孩子就会幸福一生。

同样的话,我觉得也适用教师这个职业。好的,感谢大家的陪伴,我的分享到此结束。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076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