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的轮廓,再朦胧不过了

当视频接通的时候,大宝正摆弄着一颗方形磁铁,满屋子找着可以磁吸的地方,比如门把手、冰箱、热水器面板……当他看到屏幕里的我,便欣欣然跑过来和我分享磁铁玩具的神奇之处。
看得出来,大宝对这个小磁块是多么感兴趣。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的,这也是他们求知欲的来源。我们要做的便是小心地维护这些求知的火种,或许有一天它们会燃起更热烈的火焰。
于是,我引导着大宝探索小方块每个面的磁力,它与家里的哪些东西可以相互吸引,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特点?
大宝很乐意与我探讨,当我说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也有磁极的时候,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还说以后想做一个地理学家,研究我们的星球。
我觉得很欣慰,但是这件事情还没结束,大宝后来告诉我,这颗小磁块是他从同桌那里“野”来的。
什么叫做“野”来的?
大宝解释说:“这本是同桌的,是我拿了他的。”
我严肃了起来:“'拿'了?你是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拿的吗?”
虽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道德意识还不完善,但对“偷窃”还是有概念的。大宝听我这么问,他谨慎地解释说:“我不是偷的,是捡的。同桌把小磁块放在了教室后面的空课桌上,放学后他也没拿走,我以为他不要了,就拿走了。”
“你说你'以为'他不要了,意思是你后来知道了他当时并不是不要了,对吗?”我继续问。
“是的,昨天他又买了一套,所以我想他其实当时是还想要这个小磁块的。”大宝回答说。
“那么,既然你现在知道他其实当时是想要找回这个玩具的,你现在是不是应该把这个东西还给他呢?”我说。
大宝若有所思地说:“可是,他已经买了一套新的了,我想他不需要这个旧的了。”
我叹了口气,不知道要如何向他解释。我想,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道德问题,已经超出了大宝所能理解的范畴。
“偷?” “捡?”“顺”?“拿”?“野”?如何区分?
首先,这确实不是大宝“偷”的,他当时认为他是“捡”了别人不要的东西。
然后,当他意识到别人不是“不要”了,而是将东西“落”在那里的时候,别人已经重新拥有了一套新的,对这个遗落的旧东西似乎不在需要。
所以,在大宝的眼里,他认为自己可以合理地拥有他“捡”来的东西。
但是,在我看来,大宝是不可以妄自揣测同桌究竟是否还需要这个旧东西,而是应当主动还给同桌。如果同桌确实不需要了,或者愿意送给大宝,大宝才能毫无道德压力地拥有这个玩具。
后来,我告诉大宝:“我们并不知道同桌是否还需要这个旧的玩具,也许他还想要呢?所以,明天你去学校再问问同桌,如果他还想要,你就还给他。他或许会和你分享失而复得的快乐,或许会邀请你一起玩,而且,或许他会把这个送给你。不过,无论如何,妈妈已经准备给你买一套更好玩的磁铁玩具了。”
大宝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我这才如释重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