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们一生必喝的十杯酒——第七杯:敬梦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原诗(歌辞):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早晨的露水,过去的日子已经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你飘然若絮的衣襟,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沈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天上那轮明洁的月亮,不知何时可以摘取呢?(皎皎如月,何时可掇?掇通辍)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有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会厌烦自己的雄伟,水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

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歌辞,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

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

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其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曹操,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曹操统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两家。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在帐内设酒席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南鸣而去,曹操对此形此景,感慨万十,他横槊翩翩,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第一节中,忧叹:人生苦短,要人们:对酒当歌。

诗的开场,就劝说人们”对酒当歌”。诗人的理由是:

人生能有多久啊,它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会干了,还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去日” , 指逝去的岁月。

这四句,很像消极调子,劝人们及时行乐,其实不是。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已经流逝,应该赶紧拿定主意,来施展抱负。

"慨当以慷” 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 ,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

"杜康” 相传是最早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

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而诗人的忧愁,难以消除。

用什么来解消愁闷呢?只有借助酒。

世事混乱,诗人目睹百姓的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奉劝人们:真正懂得人的生命规律,而及早成就事业。

下面的诗意,也由此伸发开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二节,写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

"青青” ,原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青衿” ,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直接比喻对“贤才”的思渴;

但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

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 在《诗经》中,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这里,指的是:曹操心目中的贤才。

“沉吟” ,低声叨念,表示渴念。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宾主欢宴的情景。

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待之,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由此表示自已对贤才的热情。

这八句,情味深长,感情缠绵。但仍然没有明确点出:“求才”二字,而是用典故作比。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第三节,抒写:诗人曹操,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这里,诗人把寻求贤才,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

后四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禁、欢乐无穷。

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

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

这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节,抒写曹操对:那些犹豫不决贤才的关切,渴望——天下贤才尽归己有。”

意思就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

绕树飞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

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

这,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作比喻的深化。

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

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经被打断过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这是一首政治诗,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而服务的。他,将自己的政治内容,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

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言志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全诗,抒发了: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曹操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延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短歌行》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但是,千万不能理解为:曹操劝人“及时人乐”云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一句,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意义: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必须“只争朝夕!”

此句,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表达了诗人:对天下有识之士、真挚恳切的邀请。同时,也引起了世人的共鸣。

(读书笔记)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320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