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叙西游(五)跟唐僧学拒绝

第九十六回的标题是"寇员外喜待高僧,唐长老不贪富惠",该回讲的并非磨难缠人,而是别人的好意,富足的光景也未能消磨唐玄裝的初心和志向。

试想一下,历经重重磨难,好不容易有个安稳所在,论谁都想多歇一歇,养养身体,补补士气。况且正如唐僧所言,"西方佛地,贤者,愚者,俱无诈伪 ",寇员外倾心相待,诚意挽留,真的是让人难以拒绝。八戒明显扛不住,行者沙僧也不拒绝,只有三藏执意要走。十四年的光景,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年份还多一个寒暑,离灵山只有八百里路,成功近在咫尺,但离成功越近,磨难反而不足以困住追梦人,而成功周围的光环却会让人裹足不前。

佛家讲不可着相,本回的第一句话就是,"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追求色或是空,追求的终点原是无色和非空,如果照此看,难道我们就不追求了吗?如果没有三藏的执念,又如何实现取经的最终目标呢?不可着相谈何容易?所以,我相信还是应该用心立志,而三藏毕竟是一个儒家文化土壤培养的释家弟子,真正以行动践行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儒家思想。而只有内心坚定,心无旁骛,才能达到“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的境界。这里的偈语,结合本回师徒四人在取经意志上的差异,可以作此理解,三个徒弟本领都很高强,但如果没有西游这趟任务,也缺乏用武之地,唐师父虽然在旅程中尚徒劳无功,但14年的奔波仍然志向未灭,这趟旅程本身已是不世之功。恰似果实熟透自然就红了,无须再问修种的过程。

所以立志和信念看似无用,但所有的坚持和积累都有了方向,所学所思所想才有用武之地,而日拱一卒,必功不唐捐。

在当下,其实最难拒绝的是别人的好意,而正如之前所讲到的,受赠往往意味着顺从。正如法学家朱庆育在《民法总论》中所表达的意思,赠与合同属于双方法律行为,属于一个契约,是需要赠与方和受赠方达成合意的。赠与方看起来是纯获利益,但其仍有拒绝之权利,其自由意志可以通过拒绝或者接受来体现。

所以,如果在生活中,总是不好意思拒绝,不善于拒绝,其实这句话的另一种表述是,你缺乏志向或者你的志向不够坚定,而志向不坚定终将成为别人叙事的背景板或嫁衣,苟且一时容易,成为习惯则可能一事无成。所以在平时真的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如此在抉择时才会放下更多的不相关因素,做出遵从于内心的决定,而一旦内心坚定后,也就不用害怕拒绝可能会得罪他人,因为一个真正施以善意的人会更乐于看到你追求目标和志向的状态。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310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