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求完美与追求幸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类的本能反应就是先关注消极、悲伤、痛苦的信息,因为这样可以有利于回避危险,有效应对提升人类的生存能力。如果过度关注消极、悲伤、痛苦的信息,就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

追求完美是在不管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追求最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是缺点。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追求完美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极性思维,这种极性思维危害性很大,常常面临两极的选择,要么最好,要么最坏。追求极致容易丧失价值感。以这种追求完美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业和人生发展,就会酿成悲剧。

追求幸福应该是人生重要的目标,或者是人生最有价值的目标。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体验情绪愉快的同时,在认知评价上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与家庭生活、社会工作的获得体验有直接关系。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并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少做被迫做的事情。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唯分数论,或者用分数作为衡量学习价值的唯一标准。学生就会成为分数的奴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挫败感,因为大多数人无法达到那个追求完美的极致。其实,学习不仅仅是追求分数,更应该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带来的幸福感,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带来的成就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不断的改正错误,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一个曲线上升的过程。追求完美的人只想要那个结果,而不管过程或不在乎过程中的收获,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试错乐趣。

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是幸福。其实,幸福在路上。幸福是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感知获取知识的快乐,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

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追求幸福人生的意义。幸福人生是自我和谐一致的境界,这种和谐来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其次,重视学习过程本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乐在其中,并获得成就,他的行动和自我觉察就融合在一起,获得积极的沉浸体验。

第三,在交往互动中及时表达爱和赏识。教师要用充满爱心的感性语言表达对学生的爱,对学习过程进行公正、及时、正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激励效果。

第四,面对许多已经丧失学习内在动机或学习兴趣的学生,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帮助学生修复内心世界。

第五,对已经有抑郁和自杀倾向的学生,要提供合适的心理咨询服务,找专业的咨询工作者,帮助他们治疗内心创伤,重新建构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读书感受:

这一章的内容,对教师的教育生活、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生活都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都处在焦虑之中,家长的焦虑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学校领导的各项评比,教学压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最终会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成了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好坏,教育就走入了死胡同。层层加码,各种压力,家长、老师在贩卖的焦虑,他们的眼中只有分数的高低,学习的价值被扭曲。教师感受不到教书育人的幸福,学生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小视频,对我触动很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发毒誓:不好好学习,死全家,先死爹,再死妈。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做什么?

如果分数成了唯一追求的价值,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这也是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考上大学之后丧失了人生的目标,心里产生了问题,抑郁甚至自杀。因为他们找不到学习和人生的价值所在。空虚、迷茫,人格的扭曲和变态。

所以我们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同时,不排斥求完美,把追求完美当做学习过程的精益求精,这是一种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优点和长处,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要人尽其才,各有所用,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要多标准、多尺度、多角度看到每一个孩子。那个不爱学习的孩子非常有礼貌,乐于助人;那个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热爱劳动;那个语文成绩不高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学习过程中体验收获知识的乐趣,享受幸福人生,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真正的人。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032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