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的别等了,现在开始学拼音刚刚好

幼小衔接做得好,辅导作业烦恼少

01 拼音的由来

汉语拼音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语音标准的。

北京音也是中国地域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北方方言的典型代表。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开始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最终于1955年-1957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学拼音

02 拼音的重要性

    汉语拼音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必修课程。

    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03 学拼音的技巧

1.熟记字母表和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规则。这是拼音的基础,一定要多读多记,确保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出每个字母和声调。

2.手指操练法:这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通过手指的活动来记住字母的形状。例如,左手拇指和食指一弯就成“o”,松开一点就是“c”,再加上右手食指和拇指就成“g”,两个食指交叉就是“x”,c中加右手食指就是“e”等。

3.游戏法:将拼音学习与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例如“钓鱼”游戏,即拼音卡片别一个回形针,另外做几个钓鱼竿,用小磁铁石作鱼钩系在线的下端,把卡片当鱼撒在桌上,请几个同学上来,老师或家长报一个音节,学生就钓那个音节,看谁先钓上来。还有像“找朋友”、“猜谜语”等游戏,都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

4.儿歌诵读法:将学拼音和读儿歌结合起来。例如,“听广播bbb,爬山坡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fff”。

5.标调规则:先标a、o、e,再标i、u、ü。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轻声不标就空着。

6.拼写规律:小ü有礼貌,见了j、q、x,要脱帽。小ü见大y,去掉两点还读ü。ü拼n和l,两点省不得。

7.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或者: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8.三拼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或者:三拼音,要记牢,中间介音别丢掉。

9.多读多用:学完拼音后,要经常读,经常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拼音。只有多读多用才能熟悉字母的发音和拼音的规则。

10.练习巩固:学完拼音后,一定要及时进行练习巩固,可以通过写日记、抄写词语等方式来加强记忆和应用。

04 学拼音的程度

    对于幼儿和小学生来说,学习拼音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简单的拼音词汇。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拼音的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包括能够准确区分两拼音节、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区分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等。

05 学拼音的周期

    一般来说,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拼音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拼音知识和技能,如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和拼写规则等,以及拼音的实际应用和口语表达等方面。通过适当的练习和巩固,让孩子逐渐适应拼音的学习和使用,为以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基础。

我打听了家附近的几个机构,学习周期都偏长,比如一周一节课,周期为6个月。一周两节课的周期为4个多月。我仔细的翻看了拼音的知识点,感觉不需要那么长的周期,而且周期拖得太长记忆点容易丢失。我打算两个月搞定拼音的教学,剩下的时间进行拼读练习。

06 我的学习拼音方案

 因为我觉得学习拼音并不难,而且拼音不是认字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就不去报班浪费钱了。

 第一阶段:我在网上找了一套拼音学习资料30多元,拿到手质量很不错,而且比较全面。前几天和孩子一起学习了a o e后孩子并不排斥,还对里面的拼音歌很感兴趣,学完还会做一些简单的题以便巩固知识。

打算一周两节课,两个月左右把最基本的声母韵母等学完。

第二阶段:读一些带有拼音的绘本或者童话书,对拼读进行训练。拼读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大量阅读进行。这时候比较尴尬的点是,孩子已经认了一些字了,并不能每个字都去读拼音,这个时候不要强制读拼音,如果已经认识的字直接看字就可以了。

第三阶段:拼音的书写。光认识还不够,书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购买拼音练习册,可以通过“兔小乖字帖”网站进行打印。

    第四阶段:对拼音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尝试阅读长篇拼音文章。比如《绿野仙踪》、《小王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拼音版《西游记》等。

以上是我的计划,第一阶段已经开始,孩子反响很不错。

如果你家也有一个幼升小的学霸,赶快行动起来吧。

我是一个职场人,也是一个妈妈,愿意和大家分享育儿知识,如果你感兴趣,请关注我吧^_^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10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