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东津四大乡贤

      东营,年轻而古老,根深而叶茂。在东营这片热土上,厚植着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清代的东津四大乡贤(岳镇南 张铨 赵长龄 李佐贤)更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相传今天为山东人所称道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黄河、孔子),最早就是岳镇南主持湖南学政时脱口而出的。张铨一生作诗千首,尤以竹枝词见长。其风格有刘禹锡竹枝词的韵味,时人称张铨的诗有盛唐遗风。赵长龄是晚清时期的官员。著有《元善堂制艺》《诗文集》若干卷行世,今失存。李佐贤工于诗文,擅长书法,兼涉考据之学,金石书画,砚石印章。在古钱学研究中堪称创举,被中外古钱币学家奉为经典。著有《书画鉴影》,辑有《古泉汇》《石泉书屋丛书》。

利津博物馆

                    一身正气岳镇南

    岳镇南(1785—1843),字文峰,山东利津人,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次子岳雷后裔。他自幼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道光十六年(1836)出任九江府知府,后升任云南布政使。岳镇南一生在外辗转做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岳镇南在九江任知府时,衙中同僚及附近州府同事多为江南人。有一年中秋节,同僚们相邀一起饮酒赏月。饮酒时,大家说起家乡的自然风光,南方人都以江南美景为傲。这个说,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那个说,江南山水甲天下。唯有岳镇南坐在席上一语不发。有位同事想起岳镇南是近靠海边荒洼的利津人,有心调笑他,便说道:岳大人祖上宝地想必也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吧?岳镇南知他存心取笑,便微微一笑说:我们山东并无什么可夸之处,不过“一山一水一圣人”罢了!那位官员听后,羞愧不已。

    岳镇南作为利津四大贤人之一,人们耳熟能详。但清朝的中兴之臣曾国藩出自岳氏门下就鲜为人知了。在利津民间至今流传着“先有岳镇南,后有曾国藩”的说法。追其本原,他的曾祖父曾竟希耄耋之年喜获曾孙,且为其取名曾国藩。长到8岁,进了村中私熟读书,十分用功,这一读就是10年。道光十三年(1837),曾国藩23岁时去参加乡试,因为父亲是剃头匠,应试时被人拒之门外。时任湖南学政的岳镇南,见此问明情况后,正颜厉色地对差人说:“本官为朝廷选拔人才,不论门第高低贵贱,唯才是举,你们把考生挡在门外,是何道理?”岳镇南把差人训斥一通,曾国藩于是得以应试,结果一举中第。自此之后,他屡考屡中,一路青云,中了进士,做了翰林,成为清朝一代枭雄。

      岳镇南不仅在政绩上可圈可点,其书法文采也不输于世人。他写得一手好字,在翰林院很有名气,在家乡也人所皆知。为了把字练好,他临帖、描红、拓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夜苦练,笔耕不辍。正是这种勤学苦练,岳镇南的书法,受到了道光皇帝的称赞。有一年,道光皇帝要在中和殿的两根宫柱上贴一副楹联。找来几位书法名家各显身手,皇帝都不太满意。于是,便有人到翰林院找到了岳镇南。他仔细瞅了瞅高有数丈的宫柱,思索片刻,便提起笔来,饱蘸浓墨,运力在腕,上下两联一气呵成。道光皇帝看了这幅对联,拍手叫绝,便吩咐人把对联贴到宫柱上,众人叫好。道光皇帝龙颜大悦,当即挥动御笔写了一副对联,赐给岳镇南,使岳家人感到十分荣耀。

                      诗词大家张铨

    张铨(1795—1872),字寅阶,号翼南,山东利津人。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进士,由刑部主事荐升员外郎。在京供职十余年,他恪尽职守,勤理诉讼,查获清理出许多冤案大案,在政界很有威望。道光二十七年(1847)放任常州知府,于咸丰四年(1854)辞官回乡。张铨一生作诗千余首,有《爱山堂诗存》若干卷行于世。

    张铨自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尤其喜欢唐诗。青年时期的诗已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京都中卓有声望。做官期间,他不尚往来,空闭时大部分时间用来攻读诗书文墨。辞官后,更是致力于诗文创作。他的诗刻意求新,不落俗套,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别开生面。特别他的《永门竹枝词》以诗存史,举凡风士民情、地方古迹、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变迁等皆有展现,生动描绘了这一时期的家乡风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铨晚年创作的竹枝词颇具特色,一些名句脍炙人口。

    从金至清咸丰初年,铁门关是鲁北有名的商业码头。这里车船辐辏,商贾云集,咸丰五年(1855)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渐废。张铨在《永门竹枝词》描述:

    黄流直下铁门关,水浅泥深解容颜。一夜洋船大欢喜,惊风收入太平湾。

    时过境迁,数次造访,感概万千:

    丰国场边问旧营,前朝几度设屯兵。至今明月荒城畔,铁马金戈夜有声。

    黄河一次次将铁门关淹没,已近暮年的诗人痛心黄河的贪婪,却又深感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年来海若欲东迁,东去潮声向日边。葭浦芦湾三万顷,果然沧海变桑田。

                    文武双全赵长龄

    赵长龄(1798—1874),字怡山,山东利津人。道光五年(1825)中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进士,参加朝考选为庶吉士,留翰林院庶常馆,翌年授翰林院检讨,后擢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道光二十一年(1841),出任广东肇庆府太守。道光二十四(1844),两广总督耆英举荐赵长龄办理五口通商事宜,与50多个国家的使臣打交道。道光二十六年(1846),赵长龄奉旨参与复还舟山群岛的谈判,并使其归还我国领士。同治四年(1865)任四川按察使,同年8月擢升陕西巡抚,次年改任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同治六年(1867),赵长龄镇压捻军兵败山西被贬谪,到河北张家口协助都统治理黄河防堵事宜。同治八年(1869)皇上下诏命其还京,他以年老力衰为托词未赴任。同治十三年(1874)病逝于故里。赵长龄一生文韬武略,建立了很多功勋,是清代利津籍名宦。

    赵长龄7岁入熟学,师从一代名儒王景甫先生。他的诗文皆理正词醇,脉络清晰。外祖父綦沣看过他的文章后,称赞其“远道之才”。赵长龄由翰林步入仕途,为官30余载,一生写下了不少警世之作。晚年刻有《元善堂制艺》行世,士林争阅传诵。后又写作诗集、文集若干卷,藏于家未及付梓。他的书法尤工,师古而不泥古,书艺十分精道,收藏者从不轻易示人。赵长龄的诗文作品留世甚少,现可见到的诗只有四五首,其书法在其《行述》中也不过三四幅,刻诸楹柱者则全已失存。

        赵长龄的诗多为感世之言。《过牟珠滩》是在他任广东肇庆知府时所作:“万口喧呼共一声,攒篙并与急流争。浪花石笋经年斗,造物何因怒不平?”这首诗寓意深邃,情景交融,生动阐述了世界万物起伏变化的道理。《秋夜不寐》是赵长龄旅途中所作。诗中写道:“辗转中宵漏已深,无端百感苦相侵。鸣蛩匝地秋生籁,旅雁横空夜有音。灯影无光痕黯黯,乡思欲断意沉沉。床头幸有沽春在,坐拥孤衾次第斟。”这首七律诗反映了他晚年厌倦戎马倥偬和思乡盼归的急切心情。赵长龄所书楹联,气势豁达,哲理性强。端溪书院修葺竣工时,他为讲堂题联:“星岩北峙灵峡东回,萃雨粤人文咸归陶冶;白沙先声甘泉继起,愿诸生学业无忝多贤”。此联34字,将人文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道出了赵长龄对学子的美好祝愿。

              钱币金石学家李佐贤

    李佐贤(1807—1876),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一门五进士),清末钱币学家、金石学家、鉴赏家。他7岁始启蒙于父亲李文桂,14岁后就读于家熟和滨州书院,师从济北名儒范苏山。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西汉和唐宋八大家著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他的“制艺”文章在学坛名噪一时,应试科举的人求索不绝。道光八年(1828),李佐贤乡试夺魁,道光十五年(1835)参加会试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就学庶常馆。道光二十年(1840)被授于翰林院编修,任文渊阁较理、国史馆总纂官。李佐贤一生博学多才,著述甚丰,尤在古钱币、金石书画和诗文方面均有建树且存世,其作现馆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等20余家。

    青年时期的李佐贤,便对金石、书画、古币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着手研究。任国史馆总纂官时,他抄录了大量的书籍,积累了史料。他真正有精力对金石书画进行考证研究,是在其次子考中进士为官之后的咸丰九年(1859),开始系统整理编著《古泉汇》。同治三年(1864)编辑成书,全书共64卷,17册,分元、亨、利、贞四集。同治十二年(1873),李佐贤与鲍康合编了《续泉汇》16卷,增补钱币、钱范984品。随之又辑《观古阁续泉说》30余篇,记述了钱币的收藏研究情况。李佐贤在书画方面的成就,体现在他编纂的《书画鉴影》一书,全书共6册,24卷,分卷类、轴类、册类三部分。编目自东晋到清代乾隆时期,历史跨度千余年。李佐贤用了14年的时间,详细笔录了每幅画的作者、内容、尺寸、笔墨画意、款识、印记、题跋等。《书画鉴影》以特有的形式,反映了清代在书画方面的研究成果。此书对于书画的鉴别及史论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直受到书画界的推崇。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114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