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生活增一点趣味——《谈美》之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不小心翻到本篇最后一句话,着实得了迎头一棒,好像做了坏事被发现而诚惶诚恐,文中这句话是这样写的:“现在一般青年又不太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仿佛在说我这样的青年自以为有一点文学爱好就在班门弄斧,却一点脚踏实地的功夫都没有。不禁内省,我到底算不算在谈文艺?有资格谈文艺吗?有没有文学的嗜好?脚踏实地的功夫指什么?我有吗?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重头阅读本篇,希望得到救赎。

先生先是分享了自己的爱好文学的经验,他说:“在我所谓‘爱好文学,就是欢喜哼哼有趣的诗词和文章。我以为那些外国大学的名教授可以告诉我哪些作品有趣味,并且向我解释它们何以有趣味的道理。我当时隐隐约约地觉得这门学问叫做‘文学批评’,所以在大学里就偏重‘文学批评’方面的功课。’”哪知道,先生大学里所看重的是版本的批评(如一本书再版翻印字词的改动)、来源(如作者写一本书的根据)、作者的生平合为一体的“考据学”。先生说:“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这让我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老师教诗词时,让我们先了解诗人创作诗词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经历,再来朗诵诗词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形成了“透过字面看本质”的“本领”,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符合中国文字语境和应用的一种方法吧,毕竟现在社会上听得懂“弦外之音”的人才被认为是聪明人。比如柳宗元的《江雪》,结合近期央视推出的《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看,更让人从“千山鸟飞绝”的旷野中感受到孤舟上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意志。学习大多数诗人的诗词让我形成了用“考据学”的的观点学习,只有一位诗人的诗词给我截然不一样的感受——王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愧是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字里行间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考据学者们持考据为批评的观点外,一般人所谓批评,是能说出文艺的好和它好的道理,可以分为自居导师或法官以条条框框和预存纪律对创作者发号施令,这些人多数是在该领域已有一定成绩或资历,形成相对的权威。还有如说书人或译者一般的舌人,起到较为客观的转述作用。还有一类是印象主义的“饕餮者”,他们的批评被称之为“欣赏的批评”先生认为他个人是这一派的,但他也明白它的缺点,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他说:“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现在一般青年又不太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看到这里,我总算是舒了一口气,只看重考据和批评或者撇开考据的欣赏都是不值得称道的,应将二者结合起来。那么现在来回答开头的几个问题,我算是在谈文艺吗?有资格谈文艺吗?答案我不清楚,我只是以书为本加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够不够得上文艺不由我说了算,我也不在乎有没有文艺的名号。有朋友问我怎么会那么闲还有心思写这些,我肯定是个热爱文学的文艺人...毋宁说这是文艺的嗜好,不如说是热爱生活给生活添一些情趣,不要忙忙碌碌于日复一日的琐碎,不要忘记曾经学生时代时所获得过的脚踏实地的学习方法,将一定程度的考据钻研、现时所思所想所历与文字本身结合起来去感受,让自己保持一定的敏感和学习的态度。更何况,读一本好书就像在经历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诗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读者却可从书中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的不朽思想,用这思想武装自己,可以包罗万象悦纳自己,也可以拨云见月更好地拥抱世界。

共勉。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164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