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繁花(六)

      我心目中的繁花(六)

    我们都知道,看电影或是看电视剧,就是喜欢通过对电影中的或是电视剧中的人物背景和他们的复杂心态的一种解读和剖析。所以好的电影或是好的电视剧的魅力就在于能通过它们来穿透人物的最深层的状态,来触达人心的最深处的状况。当然了也因人而异,好的导演,好的剧本,好的演员,都带有他们个人的浓烈的印记,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刺激与体验,最具心灵碰撞中的启示与思考,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口碑的电影或是电视剧。

    近期,我在网路上看到不少有知人士对这一部电视剧褒贬不一的评论和口碑悬殊的抨击。特别是当一位所谓的网络大咖所讲的,这一部电视剧是一群不正常的人,过着乱哄哄的生活时,得罪了多少喜欢这一部电视剧中的性情之人。其实对于持有这一观点,也有不少人给予她的理解和赞赏。有一些人认为,这一部电视剧只不过是一个个伪善的人和一场场虚假的繁华,来衬托出一群群人见人爱的人和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所堆积起来的人和物。却毫无八九十年代的那个上海或是那个上海人的精气神。也许这些人是看过这部小说的,对于电视剧的叙事方法,结构形式和人物删减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是能够理解。只是他们只记住了小说呈现的是片断性,碎片性的叙事,具有现代主义或是后现代主义的空间形式感的规律。而忘记了电视剧则是采用线性的叙述形式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道不同而不相为谋,这两种的创作方式和选择都无可厚非,也具体体现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性,也可以理解。

    当然还是有更多的有知人士,是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喜欢的原因是这部电视剧点燃了人们久违的沪语热。是一部只讲山河岁月,时代变迁,人物聚散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只讲酸甜苦辣,个人喜好,无关对错的电视剧。其实导演心里也很清楚的,他当然知道这是每一个当时人想象中的繁花和繁华,也是每一个当事人记忆中的美化和魔化。他所能表达的只是将一部繁华落尽,终是空虚中的一种意境的电视剧发扬光大。仔细想想也是,我们每一人在这一块土地上,都留下了自己太多的太多的故事。宝总是,玲子是,王小姐是,李李是,爷叔等,也是。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自己的主角,然而也都是这个时代的匆匆的来客。所以导演借着宝总在结尾中所说出的那一句有所凄凉的,有所孤独的,又有所无奈的话;“唯有土地和明月同在”作了这部电视剧最后的总结。将如何去面对这一些所谓的凄凉,孤独和无奈,或许唯有自己的勇气可以。所以央视才称这一部电视剧是一部孤品的最高评价,意思是说,后续很难再看到这样的作品了。

    我有几个外地的学生来电讲,他们都很喜欢看沪语版的这一部电视剧。不看这沪语版的就感受不到上海人的那一种所特有的人情韵味和哪一种所持有的地域风味了。他们在上海学校才读了那么短短四年时间的书,就有这么一种深刻的身临其境的难能可贵的感受也实属不易了。是的,看上海当年的风光,当年人物角色的底蕴,当年故事镜头的陈述,真的是很过瘾,很过瘾的。

    我记得小说的作者金宇澄在一次座谈会上动情地讲;2011年他在延安高架和陕西南路口的人行天桥上,无意中看见一个在那里摆地摊的女人,她的岁数很大,正在卖小孩子鞋袜之类的东西。我就这样惊鸿一瞥,就认出了这个女人就是我青少年时代静安寺地区最有名的一个美女。当时的场景类似于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那个少年人对年长美丽女性的迷恋。我看到她并不是想说她是怎么的潦倒如此,在这个地方摆地摊,而是想表达时间的残酷性。时间能把你印象中已经记不起容貌的美女,变成如今这样的女子。一朵花开时,我们都觉得美,但没有人去仔细记录她慢慢变枯萎的过程。

    我以为,能记录这一慢慢变枯萎过程的人,就是现在最热最牛的香港导演王家卫。他的最热最牛之处,是把电视剧拍得像是花的生长一样的虚构又像是花的生长一样的非虚构的过程。特别是对花的盛衰气息的细微之处拿捏得很准,即接地气,又很独特,喜欢把花的生长过程留给观众。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手段,只是记录过往的盛衰而已。

    我喜欢王家卫所拍的这一部电视剧,在他的电视剧中,总能感受到一种挥之不去的上海旧梦在脑海中不断地在盘旋一样。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17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