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追风筝的人》,念念不忘:为你,千千万万遍。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阿富汗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背叛、救赎的故事,这个故事围绕着风筝展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温暖的力量——爱。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本书的感悟吧。
小说的名字《追风筝的人》,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它让我们想起那个曾经辉煌与繁荣的阿富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段久远的历史以及人性中最纯粹的感情。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他们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信仰背景的人们。他们之间的友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纯真的信任,这种友谊在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后,依然显得如此珍贵。
而小说中揭示的社会现实,也让我们深刻反思。
阿富汗的封建社会制度,对男性和女性进行了严格的束缚,在这种环境下,阿米尔与哈桑只能通过风筝这种象征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渴望和自由。
正如作者所言:“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尽管它可能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追风筝的人》中,爱成为了贯穿始终的元素,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阿米尔对哈桑的关爱,还是哈桑对阿米尔父子的报答,都让我们看到了爱在生活中的无尽传递。
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份对人性、历史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本书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在阿富汗喀布尔,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斗风筝比赛。1975年,是25年来规模最大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憋足了尽,想要赢得比赛,改变父亲对他的看法。
果然,阿米尔赢得了比赛,割断了所有的风筝。在隔断最后一个风筝的那一刻,哈桑如箭一般冲了出去,去追那只风筝。阿米尔大声喊:你一定要把那只风筝追回来。哈桑回头朝阿米尔喊:为你,千千万万遍。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
在这一段中,阿米尔对与哈桑的友谊,有两次背叛:第一次是在风筝大赛中,哈桑在为阿米尔追最后一个风筝时,被阿塞夫堵住并逼迫他交出风筝,可哈桑坚定地拒绝了,宁愿遭受阿塞夫夫等人的毒打和强奸。
躲在巷口的阿米尔目睹这一切,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斗争,希望自己也能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一样,但最终却选择了沉默,始终没有出手相救。
对风筝的向往,对父爱的渴望,也许哈桑必须付出点代价,哈桑的命运就像被任人宰割的羔羊。
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阿米尔再一次选择了逃避自己亏欠的人,做了一个他认为既可减少哈桑的伤痛也可以缓和他的苦楚的决定。
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面对忠实的哈桑最后一次捍卫他的荣誉时,他“身体紧缩,好似被人扇了个耳光”,几乎在真相面前崩溃。
但是一番挣扎过后,他的心底却出现了隐隐高兴的念头,以为“赶走他们也许会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他想要做到遗忘,想重新呼吸,所以当阿里朝他瞟来,带着冷冷的不可谅解的眼神,阿米尔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了他的真面目,他觉得自己装得太累了,他希望能从哈桑的离开中获得解脱,哪里知道这只是徒增内心的罪恶,让他陷入更深更痛苦的自责中,日夜忍受良知的折磨。
作者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
父亲带着阿米尔从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历尽艰辛,最后辗转到了美国。 在这一路上,特别要说的一件事情就是车途中,遇到俄国士兵的检查,俄国士兵想以拥有车上美丽的少妇为代价来换取一车人的放行,他挺身而出。
“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而对于小怂包阿米尔,温和无害的表象下,藏着汹涌的劣根性,如果生活平静,那就一直温和无害下去,一旦发生变故,很多不好的东西会被激发出来。
其实跟很多很多人都会很像的,阿米尔的形象只是个普通人,倒是哈桑,是生活中非常难得一见的一种人。
回到阿富汗,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
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其实,曾经的陈年旧事不仅仅阿米尔没有忘记。拉辛汗作为长辈,其实一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希望阿米尔能够正视现实,直面自己,不再胆怯和懦弱,完成自我救赎。重新做一个好人。
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
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
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