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式的复习课

    复习课好上又难上,如果图简单轻松,直接从资料书上选取几道练习题让孩子练一练一节课就过了,但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一节课是否起到了复习的效果,真的做到了查漏补缺。以前也听过几堂关于复习课的展示课,设计很巧妙,单元知识整合性很强,有基础巩固,有能力提升,有知识拓展。但总感觉,那只是个例,在内容上有局限性,而且需要提前准备的东西太多无法在常规课上普及。

      今天我学习了刘善娜老师的《长、正方形的认识周长复习》,让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把它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前置问卷,精准把握复习起点。刘老师在上课前向孩子们发了一份学习单,两个问题,且极具开放性,第一个:你觉得什么是周长,用图画一画。第二个:关于周长,你遇到过什么难题。第一个问题主要考察孩子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第二个问题主要想解决孩子还存在疑惑的地方。刘老师通过问卷结果进行备课,她将孩子们存在疑问或者曾经出错过的题目进行分类并统整,在课堂的前三分之一时间进行解决。解决掉孩子不会的题才是有效的复习方式,刘老师用最少的时间做最高效的事。

二、多维辨析,准确发展知识生长点。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可能是一类知识的起点,也可能是一类知识的发展,还可能是这类知识的终结,总之,它一定会与其他知识存在联系。新课标提倡一致性,结构化,就是希望老师们将知识多进行横向、纵向的链接,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串,将成串的知识编织成网,努力在学生脑海中架构出知识网,那么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数学老师都知道周长的学习离不开面积,两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搞混淆,而且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周长的学习方法可以顺势迁移到面积学习,周边与面积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单位的累加,周长是长度单位,面积是面积单位,他们存在一致性。学生的学习单上有同学提出疑问:一个非常不规则的图形,它的面积会是多少?面对这样超纲的题目,刘老师并没有避而不谈,而且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研究。既然周长后就会学习面积,既然周长与面积总是难以分辨,何不趁复习课拿出来与孩子一起探讨。刘老师先让孩子初步认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到底值得哪部分,然后让学生选择是用小正方形去度量还是小线段,学生初步感知单位的不同,通过围木条和装玻璃位置的不同来区分周长和面积。我想,在多维度、多梯度的练习中学生对周长和面积两个不同概念的认知一定有了初步的判断。一致性的体现不应该只在内容的终结课上体现,而应该在知识串中的每堂课都去体现。前一节课往后延伸一点,后一节课往前复习一点,这样的两个内容才会衔接更紧密,过度更自然,学生才不会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刘老师利用学生的疑问在周长复习课中渗透面积及体积的知识,让学生看到知识往后的发展方向,更易于完成知识建构。

三、一题多变,尽量设置开放性试题。我们在学校时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讲的这种类型的题学生可能会了,但是稍微转变形式,换换条件,又不会了。主要原因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单独的一个个题,并没有将知识做好迁移,举一反三。那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老师出的题就可以涵盖多种形式或者一个题可以融合多个知识点,实现知识的整合。整节课刘老师主要由四个题目串联起来,四个题目都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的,而且每种答案就是题目的不同出题形式,每种答案就是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做一题,会一类。举个例子:一个图形的周长是20cm,它可能是什么图形?每位学生都能说出一种答案,每种答案都是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公式的巩固运动,巧妙至极。

      花心思才能上好课,老师多钻研学生才能少做题。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283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