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十就而立?这个解释怎么和学校教的不一样?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首先,这种古话的意思都是今人所翻译的。一种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由百度搜索出的是,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其实说的是孔子本人的人生经历,孔子将自己人生中的转折及时间年龄进行的简要描述。而我们今人能借鉴的也就是孔子的人生经历和心态变化。
这里我更想分享一下我以前听过一位学者很详细的解释(名字不记得了,评论欢迎补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讲得是孔子十五岁之前可能没有什么追求,可能就是个玩乐的小孩,而他在十五岁左右,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目标,要立志于做学问。这里其实很像我们选择自己以后决心要从事的工作方向,立下某方面志向。
三十而立
讲的是三十岁的时候,他在学问上已有所建树。我理解这里的“立”可能和立门派的“立”有点像,这个时候,他已经在做学问上可以自成一派,有了足够的积累。这里呢,有些像我们决定了要做的工作后,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终于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有所小成。
四十而不惑
指的是他在四十岁以前,做学问时还会受到很多其他爱好和外物的干扰,但现在已经不会再为其他外物所迷惑影响。这里对我这样的今人来说,我觉得有点儿像我现在做个工作时,偶尔还会被打游戏、下棋之类的爱好,耽误我的正经工作,而如果我能到达不惑的境界,就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志向。
五十而知天命
讲的是孔子在鲁国的政治抱负一再失利,他知道了自己即使心怀志向,付出努力,但对于鲁国的政治已是无可奈何,他知道了这就是天命,也接受并承认了它。这里很像我们心怀远大的梦想,并且为之努力,但出于一些客观现实、环境因素等原因,最终我们知道了这可不可改变的结果,这就是天命,我们即使志向远大,但拥有的依然是人力,圣人况且如此。
六十而耳顺
孔子大约是55岁开始周游列国,这期间,他的儒学理念不被各国采纳,很是失意,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想见,会有很多人说起了孔子的风凉话,而孔子说,他在六十岁的时候,这些话听在耳朵里就不觉得难受了。这里的“顺”,我觉得可以联想到忠言逆耳的“逆”,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话语传到耳朵里的一种感受。这里对照到如今,就是我们勇敢地去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后,可能没有获得那个完美的结果,这时候,就会有些闲人,背后说些风凉话,嘲讽我们过去的努力,一开始我们的心态稚嫩,听起来觉得非常不舒服,但后来,我们到达了“耳顺”的境界,听些乱七八糟的闲言碎语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这就是不同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讲得是70左右时,孔子便能随心所想,而不违背给自己定下的心中准则,能够以平稳地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以上的解释,我觉得更加符合一个普通人一生的起落,让我印象很深刻,所以也分享来与各位共勉。
(8-3)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