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一物简论

摘要:
通过道家、禅宗之“一物”说,人们可以看出丹派与佛法的历史交流,可谓道教文化的一次跨学科、跨宗教之简约对话。

关键词:
一物 粉碎

1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名句。

道自虚无生一气,
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
三体重生万物昌。

这是《悟真篇》七言绝句第一首。
逐字逐句地,比较一下。
内丹道在延伸《老子》的车辙,一目了然。
儒道两家秉承《易传》思想,都有“一分为二”说,有阴阳二元论。
而佛法推崇的是“独一无二”,是“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还是举例说明比较“亲切”:
憨山是明代禅宗的最高成就者,近代中国禅宗的代表。
是一位“古人贵实证者,直欲于生死法中,亲切勘破而已”的践行者。
同时在道学研究领域,也造诣非凡:

凡志于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实际,要从真性流出。此真性至广至大,光明清净,荡绝纤尘,此吾性之体,所谓仁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

寥寥数语,囊括三家。
这不奇怪。这位倡导“三教合一”的高僧,以“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懂参禅,不能出世”方针作为教育。他对道学、丹法的深刻洞见,在他的著述中,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庄子内篇注》《老子道德经解》,尤为突出。

高僧后面接着的一段话,就是倡导佛法的“独一无二”论了——佛法与儒与道之阴阳之中庸,在这里也就分道扬镳了:

“此体之中,一尘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属有我,有我则与物对。物我既分,人我两立。人我既立,则大同之体昏塞,不得为仁矣。本体昏塞,则诸妄皆作。”高僧还祭出了一句,以表观世界观的坚定:“祖师道:若立一尘,国破家亡。”

所谓国、家,这里指先天净土。那“一尘不立”怎解?
高僧说了,“担折桶脱,虚空粉碎。”
啧啧,虚空也要不得。
其实,那个“月落后相见”也不外其意。
高僧还说,“若欲超然,必须粉碎。”
显然,佛法之“粉碎虚空”,即是禅修中“芥子纳须弥”的“既视感”之强烈表达,也有虚空(这个法界)也不要不要的一层意思,这是它与丹派求索先天大道并“止于至善”乃至“长生不死”、“抱一为天下式”之理想,在诉求上的根本区别。
而在伍柳道脉中,把“虚空粉碎”置于最高级别,想想它前面的几个层次,被佛教视为“气功”,有没有一点意思呢?

2

北海若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庄子·秋水》

一个修行人,六根脱落、一念不生时,在吾人肉团心里,发现“一物”。
古代目击者留下了不同的表述,以传道后来: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

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么?
——《六祖坛经》

于是乎,在《西游记》里,这块开天辟地后,女娲留下的那一物,那一块灵石,就有了不一般的气象: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主要是,不要被文字迷住。
读出它的言外之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嗯,依《金刚经》说法,说肉团心,即非肉团心。所以大师说“从真性流出。此真性至广至大,光明清净,荡绝纤尘,此吾性之体。”

丹派再分别从阴阳论、三品观和五行说等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就分别以“水火相济”“三华聚鼎”,或“五炁朝元”为这一物的“元素”
此物膨胀,以致粉碎,乃成虚空——佛说“生大觉中”“生汝心中”

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楞严经》卷九

通达虚空翻白浪,好把家私都破荡。
有眼不见有耳聋,赤肉团中加痛棒。
——元来《示董岩达空禅者》

这虚空的体量有多大呢?
佛陀对阿难说:“这个虚空,源于你心。就象天边一片云,却内含大千世界啊。”

以下提到的三位佛教高僧,与薛道光、柳华阳一样,都是道学的深入研究者,都是道学丹派“圈内”的一流人物,都是摸着丹派天机的人物——喜欢内丹道者不参悟这些诗文,真真可惜喽,与自废一条腿而拄拐“奋进”,基本无异。

景岑说“拈将四部洲,放在一粒粟。”
他是说如来藏匿时,一无所有。马祖说“如天起云,忽有还无,不留踪迹。”万松曰“道有,通身无影像;道无,遍界不曾藏。”伍柳曰“炁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

普庵说“一粒破时全体露。”
他是说“道由法显”,无所不有。道曰“五方真炁,聚而为一。”“太虚聚而有炁,炁聚则为精,炁聚精结,包之于土,兆生之理启矣。”

憨山说“逼到一念开豁处,乃是电光三昧。”
接着“拌命做去,不到忽然藏识迸裂虚空粉碎时,决不放手。”
然后就是憨山前面说的,学者拿命(“拌命”)做得的结果——“从真性流出。此真性至广至大,光明清净,荡绝纤尘,此吾性之体。”

这还是那一物么?
分明是“三生万物”
这是万物么?
分明就是“万法归一”
在修行文化的实修意义上,两家在面对“三”时——见道“得一”——契入“本体”的当下,“本地风光”,并无两样。
本来,一方是穿着袈裟的道家,一方是身着道袍的高僧。

要究道之本源,须看衣线下是心也是物也,从朝至暮行坐之间,一一看得分明,即是得心入手的下落。看到如此,始知不是他人的物事,原是自家屋里一物耳!
——《山晖禅师语录》

而丹派与禅宗之所以在理论上有着如此重大分歧,因为:
一方是“一分为二”的继承者——“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
一方是“独一无二”的继承者——“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法华经》)
从高道张伯端的《悟真篇》和高僧《憨山老人梦游集》中,选出的诗文,就是生动活泼的比较。
比起长篇大论来,比较一目了然。

作者:
谢群教授,成都人。
研究方向为舞美艺术与宗教哲学。
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道藏源流考》整理出版的主要参加人。
师从元音老人,参研心密
全真道华山派曹祥真关门弟子
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道教学译丛》编委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343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